原文:
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
当我们要告诉自己一种抽象感受的时候,比如幸不幸福,通常需要借助比较的力量。比较这回事注定是有参照系的,而参照系则是没有固定标准的。
关于幸福的比较,通常来说有两个维度。
跟他人比较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的来源了
其实同情心算什么高级情感呢?那不过就是展示优越感的一种方式嘛。别人也许会因此受益,但首先是你自己先受益了。你当然不会同情强者,比如你说在挣钱方面很同情马云。这显得很怪,是吧?同情这个行为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的回报,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弱的比较对象,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接受别人的同情的。
跟自己比较
很多人只知道幸福感是跟他人比较才会出来的,忽视了幸福感与跟自己比较也有很大的关联。
我们每个人对于状态都有惰性,换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时长的既有状态,都无法激发出我们的幸福感。
所以与自己比较,比较的是什么呢?是一个状态之间的切换
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我要是现在有1个亿,每天吃喝玩乐就足够幸福了。”
所以,幸福只源于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较。
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自欺欺人本身就代表并没有从本质上将认知扭转过来。无论是调整比较对象,还是克服状态惰性,这都是大脑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幸福这件事,实在是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I便签:
幸福感不是简单的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客观状态,而是比较得来的。跟他人比,跟自己比都能激发出自己的幸福感。跟别人比的时候,如果能发现出优越感,就会找到幸福感。在跟自己比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状态的变化,内心就会产生幸福感。所以,在我们自己环境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幸福感是自己找到的。所以在生活中,真的是不要没事给自己找生气,换个角度,我们就能找到幸福。
A1便签:
记得每年家庭聚会的时候,一般的传统节目就是让自己家的孩子来“表演才艺”,唱歌啦,跳舞啦,背古诗啦等等。而家长其实也在暗自比较。那场面,简直就是家长不会的,丢下的面子,都让孩子挣回来。各家孩子也有各自的特色,我在这方落后,就要换个项目,让孩子在这个方面赢回来。有时候家长会因为孩子胜出而欣喜若狂,有时候又会因为被别人家孩子太过优秀而内心不开心而丑态百出。其实孩子们内心可能是拒绝的。而真正的快乐,也许只是那些被别人看起来更优秀的孩子的家长。其实如果把这些家长放到生活中,工作中,也许他没有值得开心的,没有值得骄傲的,人生的幸福感也许就只是这个时候了。
A2便签: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都有遇到低潮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的过往,也许会发现幸福感哦。比如孩子让我生气的时候,我或许可以看看我家孩子超越别人的优点,我家老公惹我生气的时候,我可以想想他身上有别人没有的可爱之处。或许我的人生不会太苦情。当然了,我们找到幸福感只是让我们心情愉悦,真的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解决根本问题,才能进步,让我们更上一层,才会在今后继续获得真实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