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被人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她,长期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的工作,夜以继日地钻研,以身试药191次,最终大获成功,
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少时的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少时的她,其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疟疾是一种很厉害的传染病,主要靠蚊媒传播。该病以周期性的寒颤、发热、出汗为临床表现,因其周期性寒颤的症状非常有特征性,又被称为“打摆子”。
如此凶险的疾病,在当时却没有药治,年幼的她目睹了许多人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无数人悲痛不已。
疟疾传播速度非常快,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为此遭受痛苦,全球几亿人为此丧生。
据说古罗马帝国的衰落跟疟疾流行脱不了干系,可见这病有多厉害。
屠呦呦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医治此病的方法。
童年,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因其父亲很喜爱读书,屠呦呦总喜欢陪在父亲身边摆弄书本,其中有一些中医药方面的书,里面配有很多插图。
结果,这些书引起了屠呦呦的兴趣,从此,她与中医学就结下了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进入了中医研究院。
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走上了那条她从小立志誓要解决疟疾的艰辛道路。
屠呦呦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到了南非各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当时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的屠呦呦,决定向疟疾进军。
1969年,“523”任务下达,它是以防控疟疾为主的“秘密”任务,她毅然接下了这一项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那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生活条件十分清贫,面对无药可治的疟疾顽症,屠呦呦坚信一定可以找到方法。
于是,她走村串户遍访民间,调查及整理各种有关疟疾药方,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不会放过。
就这样,凭着一双脚,走遍了大街小巷;凭着一双手,记下了医嘱药方。
屠呦呦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还拜访了一些老中医,翻阅古书典籍。
在那段披星戴月,斗转星移的岁月,她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严寒酷暑,蚊虫叮咬,跨过千山万水,踏遍天涯海角,只为求得那一味真正的药方。
她整理出了640万字药方,研究了200多种药材。
可是,效果不行,依然失败,甚至有人开始劝她放弃,毕竟,这可是全世界都无解的难题,都拿疟疾没办法。
可是,一想到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看到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她的内心十分难受。
于是,她反而变得更加坚定,绝不放弃。
在一次古书的翻阅中,她发现了一段对青蒿的文字描述,突然,一阵灵感袭遍全身,她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希望。
原来,她发现那种对痢疾的抑制程度达到100%的物质,居然就是青蒿素,那一刻,她欣喜若狂......。
但很快她又冷静下来,青蒿素到底能不能用在人身上呢?万一药用错了,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
为了测试青蒿素安全性,屠呦呦决定亲自试药验毒,她把自己当成了”小白鼠",一次次地试药,一次次地自我总结疗效,每一次试药都面临着“生死未知”的风险。
然而,她顾不了那么多,对待工作十分敬业,在她实验期间,因试药致使自己肝脏损伤,但她依然没有停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一直实验到191次终获成功。
她提取到了纯粹的青蒿素,这一被后来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至此,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疟疾死亡率下降54%,非洲儿童死亡率下降58%。
对于这一伟大的研究成果,使屠呦呦入围成了20世纪最伟大人物,与爱因斯坦并列!
整整60年的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什么让屠呦呦具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她淡淡地说:“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屠呦呦曾经受到过打压、排挤
然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屠呦呦,却也曾经历过来自他人的排挤甚至打压。
1987年,屠呦呦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有人眼红不服,一纸投诉到了科技部,认为屠呦呦“将成绩独占”。
1996年8月,屠呦呦受邀出席“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奖”。
结果在现场却遭到一位科学家的指责,认为青蒿素是“523项目”的集体功劳。
然而,尽管受到他人的排挤或打压,低调的屠呦呦却从不与人抗争,只是背地里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因为没有留学背景,又无博士学位,发表论文和著作廖廖无几,她曾4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
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来自同行的打压,二是来自院士的评判标准。
因此,尽管她的杰出成就,拯救了世界,却无法拯救自己,她当时在国内被同行、同事排挤、打压,甚至不被理解。
幸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受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抗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的极力推崇。
米勒认为,青蒿素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应该推荐给诺贝尔奖委员会。
于是,米勒派人来华调查,是谁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结果,竟有7家单位抢功,唯独,屠呦呦没有出来跟他们争抢。
后来,米勒再问,起到次要关键的人是谁? 结果,那7家单位竟不约而同地说是屠呦呦。
听到这个结果,米勒心底反而有底了,最后认定,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发明中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于是,从2010年开始,米勒一直将屠呦呦的名字往诺贝尔组委会推荐。
直到2015年12月,屠呦呦终获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
然而,看到获诺奖的屠呦呦,国内同行、同事更是不满了,眼红加剧,都认为这个奖应是集体奖。
但是,当米勒问了他们三个问题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谁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
谁是第一个提取到100%活性青蒿素?
谁是第一个做临床试验?
答案只有一个:屠呦呦。
可以说,这三个关键问题中的任意一条,都足以让她获奖。
那一年,谦虚低调的屠呦呦,在诺奖现场发表了获奖感言:
“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
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另外,她还感谢了大领导、葛洪、数百万非洲人、一起合作过的科研人员。
最后她说:“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可见,她是一位多么低调而又谦逊的科学家。
试问,那些曾经误解或排挤过她的人,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写在最后
正是靠着融入血液里的骨气和刻进生命里的那份坚持,才让屠呦呦不惜一切困难,攻坚克难,抱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屠呦呦扛起了这份伟大的事业,发明了“青蒿素”。
屠呦呦用科学改变了世界,在抗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她成功的背后,却饱含了她无数的汗水和泪水,这位为了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的女性,最终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她解决了世界上的一大难题,她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她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更是祖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