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朋友说儿子不活跃,无论周围如何喧闹,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安静静地坐着……
我就问她:“亲爱的,那咱的问题是什么呢?”
朋友说:“你不认为这是问题吗?”然后就给我说了很多,这中间有一句关键话,朋友说咋改变孩子的性格?
我笑说:“咱想太多了,谁也没这本事改变别人的性格。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我的导师又升华了这点,我们的性格是为我们的成功服务的,成功需要我们啥性格我们就要切换到啥性格。我们要具备性格的切换能力……你比如我,我三四十年都在讨厌我的性格,说话慢,很自卑。但导师说啥?这是我的特色,这是我的优势。当我的认知慢慢调整之后,我发现说话慢确实有好处,抢别人话的机会就少,有天然地让别人多表达多倾诉的能力……”
朋友听了说:“哎呀,你说得是挺在理的。不过这孩子就是有问题,他腾不开手,我喂他吃东西,有人在旁边的话他就可不好意思……有同学在,我让他写作业,干个啥事,他都不会听……”
我说:“这多正常啊。孩子都十二岁了,青春期前期了,咱还按小宝宝的方式来对待他,他不跟咱急眼儿都是好的。孩子在成长,咱却没有升级,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咱还说孩子有问题……”
朋友说:“那我咋样让孩子开朗自信勇敢呢?”
我笑说:“你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朋友说:“我不是……咋让孩子养成活泼的性格?”(一直纠结在孩子的性格上)
我说:“我说话比较直白,你能接受吗?(能)咱别瞎折腾了……陈景润也是文静的性格人家还是数学家,沉静的孩子也有适合的领域,比如研究型的……孩子青春期了正在形成自我认同,咱都不认同他,认为他的性格有问题,孩子他能形成自我的统一性吗?”
其实我们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的天性,当成问题而贴个负面的标签。心理学上有个词儿叫“标签理论”。人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形成自我印象,并发现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学会解释自己活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他们今后的行为有深远影响。年轻人变成犯罪者是因为他被认定为坏人,也因为人们不相信他是好人。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不同的社会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天赋都是在问题和错误中显现出来的。家长想要引领孩子就要站得比孩子高,孩子在地上,家长在下水道里,咋成就孩子呢?
一首诗,真实的体现出来,就是一块璞玉在我们手里,如果我们不是雕刻家,最终也不会变成一个珍品。
《如果你没有觉知》
就算牛顿投胎到您家也没用,
只要牛顿刚躺在苹果树下,
你就得喊:
就知道玩,赶紧写作业去,
写完作业赶练紧琴
瓦特投胎到家您也没用,
瓦特看到水开后,蒸汽会顶开壶盖,
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
妈妈就会喊:
哎哟喂,赶紧离那壶远点,
小心烫你
阿米基德投胎到了您家,
刚坐在澡盆里,
妈妈就喊:
洗个澡也磨磨蹭蹭的,
还霍霍的到处都是水,
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
达奇芬要是投胎到了您家,
天天画鸡蛋,
没两天就得听见妈妈叫:
天天就知道画圈圈,
作业也不做,
那能画出个什么名堂来,
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赶紧做作业去!
其实,您并不缺少有天赋的孩子,
只是需要提高自己的察觉,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大师,
别让自己的思维的偏见,
限制了孩子的天赋。
每一种性格都有优势和劣势,我们如何去扬长避短优劣势,不仅是家长引领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自身要修炼的课题。
成长日记:感谢静芳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