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美]沈恺伟,文汇出版社,豆瓣7.9分,个人推荐7.5分
洋盘对应的上海话,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在上海待了十八年的老外沈恺伟,带洋字的词大都是舶来,《洋盘》极为微妙地表现了东方国度排异态度,外来者尝试融入的艰难,极大呈现一线城市难以相处的感受,就连国人自己也极难适应。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
Chris从遥远的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游历东方世界。作为一位厨师,我想到了吃出《鱼翅与花椒》的扶霞。这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愿意花10年时间去寻访一位手工锅匠,最终拜倒在《上海小笼包》的绝世风采之下。
住在上海的去过上海的人,都会有理由去看一看。用沈恺伟的话讲就是“虽然进入它、消费它、适应它,但仍然不懂它,以致闹出洋相”,沈恺伟对于在东方城市的经历和感受,都写在了无数吐槽里。比如“在上海生活了18年,我还是没有完全掌握中文” ,当然了,作为我们自己的母语,我们自己都不好说完全掌握。
沈恺伟魏什么喜欢待在上海,不得不说,沈恺伟想要自己明白一些。他梳理家族历史,搜寻先辈在中国留下的痕迹。也在他人身上去探寻留在上海的理由。沈恺伟多方查证下,100多年前的外高祖父刘海澜带着传教士队伍,从俄亥俄州远赴大清帝国。那时候正值1900年前后近代中国的慌乱与变革,外高祖父与其建立的亚斯立堂、同仁医院、汇文学校,化作了历史的一个点缀。
沈恺伟作为一名五星级酒店厨师加美食作家(高档吃货),在上海老城里,花费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费16个月评测52家上海小笼包店,把中国特色美食变成了文字和图片,他在兰州学做拉面,在阿勒泰遇见了驼奶,在我的理解和羡慕下,这是一个顶级吃货的逛吃路线图。
他出于职业身份引入了很多餐厅的故事、饮食的故事,比如上海人常吃的小吃,也有孔雀肉这类的。沈恺伟在中国20年变革时来到上海,走进上海,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展现给已经老去的和正在老去的上海人,一份美好的收藏录。“我们一直在向前走,但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回望过去,整理我们过去的生活和经历。”
《洋盘》这本书里大都是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普通人对上海的最淳朴的印象。“如果我们谈纽约,只谈它的高楼大厦,它的社交网络,它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我们已经忽略了它的另一半是怎样生活的。”
沈恺伟一直在学习做一个上海人,他关注打铁锅的工匠,卖牛油果卖啤酒的阿姨,“他没有写所谓大都会的上海,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十分接地气的视角,让我们中国读者意识到,我们遗忘了上海的另一半是怎样生活的。”
“洋盘”的视角是本地人每天都习以为常的生活,“如果没有好奇心,只待在外国人的泡泡圈里,不去试着走进别人的院子,看看别人的店开成什么样,问问他为什么要开这样一家店,这座城市自然会让你觉得很冷很平淡。”这也是这本书里的特色,“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上海就是什么样。”上海的大都市生活是让人向往的,可是也注定了对有一些人是拒之门外的,而爱上一座城市,能留在这里的往往只是简单的取决了你能住在这里几年。“如果你对一座城市不很感冒,那就宽容一点,给它2-3年的时间,也许你会从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你一开始就非常喜欢一座城市,可能也需要多沉淀一段时间,从而看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