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海在1958年陆地面积扩展10倍
上海是一个弹丸之地,面积仅有6340.50平方公里,约等于天津市的53%,相当于北京市的38.6%,从省级行政区划看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甚至在中国所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也仅仅比深圳市面积大。
如果刨去在长江之中的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那就得减去约1200平方公里,上海的面积就仅剩5000平方公里左右了。
其实,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上海市的面积只相当于现在的10%左右,也就是现在市中心区域及其毗邻区。在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拓展市政规划和副食品供应的空间,国家分两次将临近上海的江苏所属的一部分县划入了上海市:
——先是1月份把嘉定、宝山、上海3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然后是11月份把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7个县划归上海市并就此完成了上海市的版图扩展。
上海实施户籍管制就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松动,而且市区户口、郊县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泾渭分明,并且据此构成了不同的朋友圈、生活圈和婚姻圈。一直到上世纪末,这种局面几乎被固化了,以至于那时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之说。
随着城市空间理念的变化,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以及政策的适度调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即使在1958年时上海的城市空间扩展了10倍,但目前2487万常住人口中的户籍人口只有1447万人,而1949年418万人,1982年1180万人,可见户籍人口在并入江苏10个县后最开始的二十多年间增长比较快,而最近四十年仅仅增加了300万人。
02“五大新城”建设拓展新空间
实际上现在的上海市中心区域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有了大幅度的扩展,不少近郊区域已经逐步被纳入到市中心区域。这些年来,大量人口被导入到近郊,原先市中心区域居住人口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只有陆家嘴一带非常狭小的区域可算市中心区域,而现在则大幅度扩张了。
但是,居住与工作是两个概念。虽然不少人在市场化背景下实现了向郊区的转移,但仍然有许多人是在市中心区域工作。
要在上海实现人口的全域均衡分布,并且促进郊区发展,就应该下决心在基础相对比较好的郊区提升其功能,从而提升整个上海对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力。于是,就有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的建设规划。
上海背靠长江,五大新城依托杭州湾和太湖流域,形成上海城市发展空间的扇面延伸和梯度纵深拓展,并形成对市中心区域的拱卫态势。
近日,上海五大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成果正式印发,将对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五个新城呈现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空间意象。
五大新城建设的具体定位,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如何理解“独立”“节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接下来十多年时间(2035年之前)里逐步从“附属城区”向“独立城市”转变,从“配角”向“主角”转变,不再是之前“卫星城”的概念或“郊区新城”属性,也不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是在各自区域内集聚100万乃至200万人以上人口,形成功能完备、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城市。
按照现行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500万即为“大城市”。2020年底,五大新城常住人口均超过100万,其中嘉定、松江接近200万,但“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比这个数据少但也不会相差太多,已经是“大城市”的体量。在十五年后,随着五大新城功能越来越完善,人口倍增也是有可能的。
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五大新城将独立拥有包括产业、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而且在上海市的“一盘棋”中形成并凸显各大新城的错位发展与特色功能。并且,与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的其他城市一样,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与上海市中心城区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核心内圈”。
03功能融合与空间融合中实现产城融合
众所周知,在我国县级市中GDP排行榜中江苏省苏州市下面的昆山市长期霸榜,2020年GDP总值4277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亿,而第100名的阜宁县分别是574亿、28.3亿,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而且比许多地级市的两项数据还高出不少。昆山市在哪里?毗邻上海的嘉定区。
说起来,昆山市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多年,但与上海休戚相关。80年代,昆山就为上海的永久、凤凰自行车做贴牌生产,掘得第一桶金,从此之后,就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众所周知,台商在大陆的主要聚居区是在上海,他们想着在上海郊县寻找发展空间,由于他们最初资本规模比较小,上海并不待见他们,于是,这些台商就到了毗邻上海的昆山,厂子在昆山,居住在上海。十多年前,上海的某房地产企业在昆山市下面的花桥镇陆陆续续建设了大批房地产项目,购房者主要是上海人,后来上海11号线延伸到了那里,电话区号也变成上海的,几乎成为上海的一块飞地。
如果说上海要发挥在长江流域的“龙头”作用和在长三角的“核心”作用,仅仅依靠市中心区域的单兵突进还不能发挥最大的辐射力,必须在市中心周围形成众星拱月的几大新城,进而通过多点开花,实现品质和功能的全面提升,由此产生更大的虹吸效应和扇面扩散效应。
因此,必须运用城市空间理论,追寻三度空间的全面发展。目前规划的五大新城,就是上海城市空间的第二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整体设计,亦即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思和安排,通过对自然山水空间架构的整体性保护,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塑造城市整体空间意象。
五大新城的总体城市设计理念有功能融合、空间融合两个维度,目的在于促进产城融合。具体而言:
——在功能上,就是引导高能级的产业功能在此的有序集聚,辅以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通过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可负担的住宅,形成产业和人口相互支撑、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空间上,就是居民生活和就业(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学习、生活、工作的“当地化”。一方面,促进“产业社区”向“综合城区”转变,在营造产业创新氛围的同时满足就业人口多元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居住片区”向“复合街区”转变,在社区植入工作、休闲、学习等多样化的复合空间。
比较而言,郊区的物理空间更为广阔,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全可能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改善,进而在自然、有序的资源流动中达成全域性品质改善。
04五大新城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热土”
五大新城建设并非简单开发,也不是以经济为唯一考量,而是在历史与现实、未来的相互照应中,通过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相得益彰,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以前瞻性、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理念,立足高起点,对整个城市形态展开系统筹划。
与此同时,五大新城要根据各自空间发展的不同特质,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空间战略与策略。从眼下定位看,嘉定新城是突出空间耦合,打造“教化城”;青浦新城聚焦空间叠合,塑造“江南风”;松江新城促进空间缝合,营造“上海根”;奉贤新城强化空间聚合,打造“贤者地”;南汇新城强化空间汇合,创造“海湖韵”。
换言之,别具特色的五大新城不仅可以建构自身的城市品牌个性,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各路青年才俊纷至沓来,还可以促进人口在五大新城之间、五大新城与市中心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
五大新城建设是上海郊区整体性发展的第一步,之后还将涉及金山、崇明等远郊的建设。五大新城建设及其在未来的成功落地,就意味着由若干独立城市组成的城市组团式发展态势与趋势,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初见成效。因此,可以预期,五大新城很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热土。
就五大新城目前居民住宅价格看,基本在4万元朝上的水平,处于相对比较温和的状态,一旦五大新城最终建成,其独立性与节点性预期目标达成,应该还有向上跃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