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黑处有什么》全国上映。这部裹着悬疑外衣的影片,实质上却包含着少女懵懂成长的内核。初见《黑处》的海报,便喜欢上了这个“不规则”的画风。骑车而过的曲靖侧头张望,满脸的好奇和惊诧。前面的张雪被定格了一半,只留下衣袂飘飘。门外的郁郁葱葱和门里的漆黑一片形成了鲜明对比。阳光透过拱形门,变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光影,投射在地上。仿佛导演是在用这张海报告诉我们:黑处是少女的懵懂与好奇,是不完整的残缺,同时也是畸形的投射。
懵懂的性意识与暴力死亡的交织
在影片的开始,一桩杀人案打破了飞机厂家属区的平静。周身裸露的女子、大腿内侧的红叉、渺无人烟的荒郊野岭,一场暴力死亡事件悄然拉开帷幕。曲靖的父母提醒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张雪说放学后要结伴而行。整个厂区对这一恶性事件秘而不宣的状态,让曲靖只能选择自我探寻答案。
厂区的低气压和曲靖的性懵懂二者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道德意义上的“谈性色变”反而推进了她性别认识的欲望。随着连环杀人事件的不断发生,曲靖急切地想要认识自己的身体。她偷偷在昏黄的台灯下看着《怀孕三十天》,怯生生地和男同学谈着生涩懵懂的恋爱,小心翼翼地走进录像厅去看《蜜桃成熟时》。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成为曲靖自我探索的催化剂。无论是案件本身也好,还是懵懵懂懂的性意识也罢,她执拗地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流浪情怀与自我寻找的结合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橄榄树》响起的时候,曲靖问张雪:“你以后想做什么?”张雪说:“我想去流浪。”
曲靖和张雪的性格都太过极端。一个生活在自由不羁的世界里,一个成长在约束压抑的环境中。张雪仿佛就是曲靖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独立而又自由地爱着、恨着。
张雪是一个大家眼中留级异类,她没有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成长。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染指甲油、烫头发,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课堂上睡觉。直到有一天,她被驱逐出课堂。之后,张雪便消失了。
在张雪失踪了半个月之后,曲靖收到了张雪的明信片。张雪去了海南,一个她心心念念的城市。
与其被驱逐,不如选择流浪。流浪是张雪抵抗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方式,格格不入的她选择了去另一片天地中去寻找暌违已久的自由。这或许也是曲靖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囿于家庭约束的曲靖却始终不能走出这一步……
青春反思与电影实践的沉淀
在九十年代末,曾出现了一大批反思青春和成长的电影,这其中以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佳。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娄烨《周末情人》,路学长《长大成人》,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作品,都在力图展示一个时代年轻人的躁动与不安、冲动与欲望。这些影片都将青年一代的生存与困惑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加以解读。狂欢化的身体认知、冲动的欲望与犯罪,颠覆权威与传统的思维方式,让这些青春电影中既有成长的喜悦,也夹杂着挫败的伤痛。
王一淳导演的《黑处有什么》,很像是与第六代导演的隔空对话,探讨九十年代青年的懵懂与萌动、成长与伤痛。但是,有所不同的是,《黑处有什么》并没有强化曲靖成长的伤痛,而是将“伤痛”置换成“父母约束力”。每当曲靖滋生一个死磕到底的想法时,父母就会出面阻拦。
相比于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父权和家庭关系的弱化处理,王一淳导演将家庭对青年的影响放置其中。或许在导演看来,造成青年成长残缺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错误引导,更多的是家庭的一昧管制和禁锢。
那么,黑处到底有什么?
黑处有少女的懵懂与好奇,有残缺的成长,有社会畸形的投射。
更重要的是,无论黑处有什么,你我始终置身其中,这是无奈,更是悲哀……
十分制打分:7/10【简书独立影评团】
以下是吐槽……
1分扣在细节肥大症。过度渲染时代特征——彩色电视里的连续剧和新闻播个没完没了;时代金曲的插入数量赶超《港囧》……
1分扣在人物命运的处理。赵飞无罪释放,曲靖抱着赵飞的狗等他出狱。完!那么问题来了,赵飞怎么样了?据说未删节版的赵飞自杀了,或许这样的处理方式比一团和气的大团圆结局更打动人。
1分扣在人物刻画。人物很多,扁平人物更多。敬老院的老爷爷、掏粪的傻子、学校卖冰棍的大爷,包括曲靖的小男友,还没怎么着呢,就领盒饭了。纵使这些人物是为了衬托主角的,也不能酱紫随意~
我是约克镇的疯子。欢迎交流、点赞、关注哦~看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