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老板给了两本书《精益创业》和《六项精进》,先从《精益创业》看起。
背景:
Eric Ries是一个硅谷的程序开发者,曾参与若干家公司的创业过程,也看到过更多团队的创业经历。失败和成功都见得多了,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创业。到底创业是艺术还是科学?令人眩目的创业案例背后,是否有固定套路可循?他的思考成果就是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理论。该理论借鉴了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的很多概念,但将其移植到创新型的脑力生产活动中,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其核心目标是优化对人脑(特别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使用效率。
定义:
Eric给创业企业(Startup)和创业家(Entrepreneur)做了自己的定义,即:“创业公司是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形下,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的一个机构。”这里的要件包括机构、产品、创新和不确定。
机构:作者特意选了这个比较宽泛的词汇,一是表明,创业的不是一两个天才或一个研发小组,而是一整个职能完备、管理规范的团队,二是表明,创业并不仅仅是车库公司的专利,某个大组织或其内的部门或小组也完全可能在创业;
至于产品,作者认为可以是各类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甚至不一定要以金钱来衡量(比如NGO的创新);
创新则同样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新的业务模式甚至新的客户群都可算是创新;
不确定则说明创业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无法预见、无法把握的外部因素(一家从技术、产品到目标市场都完全复制他人的新公司不是作者心目中的创业企业)。综上可知,作者对创业的定义比一般概念里的创业要宽泛的多,涵盖了令人脑的价值在更大范围得到体现的许多场景。
然后,Eric将精益创业提炼为Build-Measure-Learn循环:(想法)->建造->(产品)->衡量->(数据)->学习->(新的想法)。根据该方法,创业团队需要从一个想法开始,在层层循环中持续地建造、测试和优化产品,为产品注入真正的价值。由于创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很强,最初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距。精益创业的关键就是,团队必须(一)让每次循环的过程尽可能短,并(二)在每次循环的结尾识别出正确的方向,以实现对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书中,作者给出了循环中每一阶段的方法,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