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中的建议八: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
今天的阅读,是几天以来,我的感受最为鲜明的一天,是我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给我触动较为深刻的一天。拿起笔,似有太多的话要束之笔端。
曾几何时,不,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些不太恰当,是昨天,更包括当下的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把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当作是自己努力的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早已习惯了学生要会,回答要正确,这样的标准。我们很享受一平到底,一顺到底的课堂氛围。于是乎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设计问题的初衷就变成了想让所有人答得出来,答得很好,进而让他们收获表扬的愉悦感。时间久了,恐怕对长久的学习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首先我并不否认我们的出发点与动机是好的,可是这样的美丽初衷,我们一定会得尝所愿吗?就像书中所写:行云流水的课太多是“三表”的课,不触及深层与本质,浮光掠影,它们常有虚、假、浮、瞒的特征。在我看来,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有平有缓,有张又驰,有启有发,有波澜的课堂,是静待花开的课堂,更是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我们要让思维活跃起来,要彰展其活力。
语文课堂的色彩决不能是单一的,它应是五色斑斓,它应当是想象与浪漫紧密结合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勇于打造这样的课堂。一堂课有高有低,让优秀的学生尽情享受,更要让差生也有表达的愿望,让他们的思维也有打开并被放飞的冲动。
记得上学期我在讲授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这篇哲理散文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所有学生都来说一说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提倡全班42人都来谈一谈。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孩子们是如此的真诚,我的内心被42个生命的感受力震撼着,感动着。
这节课我有些许的遗憾,如果当时我用手机录下该有多好。这堂课如此的出彩,甚至比我得一等奖的课都让我满意。不在于我多么精心的设计,但是它却让我终生难忘。在我看来它比我所有上过的课堂都美丽,主要原因是42个孩子一个不曾缺席。即便是相对成绩较差的孩子,他用简单的热爱一词,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与赞美。我看到了他眼神里对生命的渴望。此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课真的很美,因为它与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最贴近。
现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一度沉浸在假与空的语文世界里,学生哪里能有真学效应?反问自己多年来自己上了几节能镌入学生灵魂,又能带得走的课?我曾一度不敢涉深,总觉得这是冒险,现在看来,小马过河的故事里,不乏我这样的“小马”。
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课堂如同呼吸一般真实自然一些呢?我的下一个目标:追求有思维深度的课,让我们的课堂“中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到锻炼与提升。这就是所谓的不顺的课堂,这就是有梗塞的课堂。我想,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真正的语文味,才会实现教与学的质。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再难也要从零开始。因为思维是学习的灵魂,教学的心脏。偏离了“思”的教,哪里才能有真的学?
我非常钦佩李庾南老师阶段论的课堂模式,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勇于打造这样的课堂。她实现了“为思维而教”的美丽,演绎出了抑扬顿挫、捭阖有度的课堂变奏。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课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应该就是教育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