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很巧和,今天学习辛弃疾,恰好本市第二轮核酸三日三检的小粘贴也是辛弃疾图案。留字纪念。
南北宋的时间几乎等长。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汉族,历程(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是典型的南宋人,李清照是生于北宋,亡于南宋。辛弃疾出生时北宋已亡了十几年了,他的祖父辛赞在金朝为官,但辛赞的骨子里与金人不共戴天,老人常常带着自己的孙子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江山。耳濡目染之下,辛弃疾从小就有一颗反叛之心。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21岁的辛弃疾集结了两千多人,参加了起义军,次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回来时听说起义军中出了叛徒,就带人亲活了叛徒,交与南宋朝廷处理。辛弃疾的果敢行为大得宋高宗赵构的赏识,便任命他为江阴去做官,这一年辛弃疾才25岁。
南北宋文化对辛弃疾都有影响,尽管辛弃疾是个文人,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参加科举没中,后来也没有再参加过科举,但辛弃疾是以“武”闯的天下,却以“文”名天下。他本人是武中文人,创作的诗词却是文中之武。
他写的词存世量很大,大概有六百多首,纵观两宋的存词量,就是个人的诗词量,他的量数是第一的。而且他大多数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大角度上写词,从不遮掩他那颗爱国的炽热之心。
奠定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的是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是一个古城名,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市。京口之名取自京岘山长江口,北固亭是东晋的蔡谟所建,在北固山上,北临长江,也称北顾亭。京口西周时属宜的封地,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的时候,路过这个地方,见京岘山有王者气,便下令凿断龙脉,以败王气。京岘山的西北方就是北固山,其后峰、中锋、前锋三峰连绵起伏。其前锋环抱开阔地块,古人称之为京。就是山峰前面如果有一个开阔的地,就称之为京。与北固山的长江口合成了京口。理解北固亭、京口的历史对理解辛弃疾这首名作大有益处。
《永遇乐》是一个比较长的词牌,有104个字,长调由于字多内容比较丰富,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极为丰富,他开篇就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就是孙权。三国鼎立时期,东吴的一方霸主。江山千古不变,唯有英雄不常在。开篇一句调子就起得非常高,他搬出了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又与京口怀古的主题相贴,接着继续描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繁华和风流,在历史的风雨面前,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我们再回首看时,“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 是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
刘裕,宋齐梁陈中宋的开国君主,在位虽然只有两年,但却在历史上是杰出的军事家。由于出身孤寒,也不喜欢奢华,他同情百姓,轻徭薄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多为正面的。辛弃疾笔下先是一幅温情的画轴,夕阳映照着小草大树之间,普通百姓的街巷田野,早年刘裕也曾在这住过。
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杜甫有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寻常说的就是尺寸。
辛弃疾这里指的是街巷不算很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寄奴。后一组完全是展开惨烈的一个画面,词的下面紧接着上片,无缝衔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的即位年号。在此是代指。“封狼居胥”引典是《汉书·霍去病传》,(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卫夫子及卫青的外甥,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西汉名将霍去病,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与卫青于漠北之战,消灭了匈奴7万多人,封狼居胥山,临瀚海而还。
漠北之战:自汉朝开国以来,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劲敌。元狩四年,汉朝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汉武帝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史称“漠北之战”。战争中霍去病歼敌7万多人,并乘胜追击至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登临瀚海,饮马于贝加尔湖畔,大胜而归。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是从绍兴三十二年,即1162年,到开禧元年(1205)共计43年,这是作者抗金弟弟一个经历。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只有23岁,奉朝廷命令南下,完成使命后名重一时。开禧元年辛弃疾到了镇江府,这时候他已经66岁,老骥伏枥,抚今追昔。烽火扬州路说的是到处都是宋人抗金的战火硝烟。路,相当于一个省。宋元时代的一个行政划分。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
拓跋焘(408——452)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统帅。
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即北魏的太武帝,一生战绩卓然,史界对他评价不一,元嘉二十七年,即公元450年,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北伐,拓跋焘反击,长驱直入,直抵长江岸边,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佛狸祠只是拓跋焘在长江北岸瓜埠山所建的一个行宫。瓜埠山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虽然佛狸祠曾经是拓跋焘的行宫,但时过境迁以后,作者百姓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求神拜佛的地方,所以一片神鸦社鼓。
行文至此,辛弃疾发出灵魂的一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此他依然用典,《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身体好坏男人能不能吃。辛弃疾在此用这个典故自比,虽然自己如廉颇一样忠心耿耿,仍想奔赴疆场,老当益壮,但报国无门,仍有佞臣设障,猜忌不满,不给他报效的机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首词,涉及了六个历史人物,这在词的创作中是很少的,有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廉颇。用典七个,更多,孙权霸业、寄奴决心、元嘉北伐、封狼居胥、文帝北望、佛狸今昔、廉颇老矣。
除去辛弃疾的史学扎实,文采飞扬之外,借古喻今恐怕是最能说明他此时此刻的这种心态。66岁,对辛弃疾已经是日近西山,强弩之末了,但他仍打起了精神,将一生的爱国主义淋漓尽致的一个展现。全词写得悲凉之至,却让人血热喷涌,写得苦涩苍劲,又显出情深义重。明代人杨慎在《词品》中评价: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宋词豪放派词人,北宋是苏轼排第一,南宋辛弃疾排第二。
苏轼、辛弃疾也写过婉约词。其实宋朝人并没有豪放、婉约这个概念,第一次提出的是明代张綖,他在《诗余图谱》中说: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这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
辛弃疾大部分作品属雅正
他在其志难酬的情况下归田闲居,学五柳先生,学陶渊明建立自己的瓢泉别业,在这期间他似乎忘了使命,饮酒赋诗,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很多时候百姓的质朴,田园的恬静,就能让他感动,灵感频现,因而写下了大量的追求艺术的诗词,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青玉案·元夕》,大约作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这一年辛弃疾34岁,这首《元夕》一反辛弃疾的豪放风格,非常的婉约,暗藏怨恨,笔墨之沉,心思之苦,在辛词中难得一见。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婉约词比他那些豪放词更加知名,上半片写事,下班片写人,笔触是由大向小,这反一般诗词的规律。他开篇就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古代汉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刮来的风含义是大不同的,含义最多的就是东风。辛弃疾此时的东风代表春风,隐含春天,花千树指花灯,元宵节赏花灯,这一民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就非常盛行了。开篇第一句就热闹非凡,没有序曲,也没有序幕,拉开就是大幕,拉开大幕就是中场,他不铺垫,也不渲染,让读者有种来晚的感觉。这种感觉贯穿了全词,才有了一个难得的遗憾,此时作者就将大动态加上去,就说“更吹落,星如雨。”一个更字强调气氛,说明此时达到了一个高潮,进一步加强了迟到之感。
马车在中国自周代就有了,在欧洲古希腊,就开始成为社会瞩目的一个公共焦点。宝马雕车在秦汉之奢华。
凤箫声动,声觉。玉壶光转,视觉。一夜鱼龙舞,感觉。
凤啸指排箫。
蛾儿(头饰),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诗的高潮。
一个“却”五味杂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小词从情绪上讲,辛弃疾处在仕途困蹇jian时刻。淳熙七年,即公元1180年,41岁的辛弃疾预感官场的风雨将至,于是在江西上饶建了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次年带湖庄园就落成了,政治风雨随之而至,因辛弃疾与主和派意见相左,就遭朝廷弹劾,被罢免了官职,辛弃疾随后就举家迁居到这个地方居住,时间长达十年。带湖庄园以辛弃疾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理念布局,加之他一贯秉承人生在勤,以力田为先的信条,将自家的庄园取名稼轩,并作为中年以后的号,稼轩居士就成了辛弃疾一生中最知名的称谓。比如他的作品集,就叫《稼轩词甲集》,《稼轩长短句》等,都是以稼轩命名的。
这一期间,辛弃疾由于赋闲在家,词的风格就多有展现。
《书博山道中壁》博山是指今天江西广丰县的西南方,其状如庐山的香炉峰。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就常过这个博山,于是就在这期间多次在这游览。某一次心血来潮,有感而发,就在路途当中把这首词写在一个墙壁上。
上片,辛弃疾把古人的登高远眺,感物伤怀总结勾勒,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襟怀,让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的视野,让崔浩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的思虑,让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的劝勉,都事先融入了句式之中,不动声色,令其肆意发挥。
下片,无缝衔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这一笔带过了人生几十年的沧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生经历了大江大河,会无视于溪流。攀登过高山巅峰,则不屑于丘陵。辛弃疾用了一个却字,将准备好的话题一转,将全部的男人省去,只说了一句貌似无用的废话,可一切都在这句废话之中了。
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人生两种境界。前面是强说,后面是强不说。
辛弃疾才大如海,能文能武。但一生中磕磕绊绊很多,自感自己怀才不遇,有志无成,他那些豪气冲天的抱负,激动人心的词作,一直反衬着他的挫折。他生于南宋,对北宋只是听父辈人的诉说,可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尽管命运多舛,从未动摇过,身体力行介入其中。只不过南宋主和的大势所趋,主站的一派一直处于下风,导致他报国无门,饮恨一生。在辛弃疾被贬的日子里,平和下来的心情让他的文采得以释放,他写过很多小令,如简笔不风俗画,诙谐有趣,小中见大,弦外有余音,和豪放派作品大相径庭,也与婉约派作品有差距,非常朴实地反映出时代的民风特征。
辛弃疾的创作数量全宋是第一的,佳作佳句不胜枚举,其中风格迥异。读之感慨良多的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水调歌头·和马书度游月波楼》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构成了辛弃疾的精神世界。豪放与婉约并举,华丽与平实共存,这在宋代词人中是非常少见的。
辛弃疾有个难言的身份,归正人。他由金投宋,他一开始不是南宋人,是由金代投到南宋的,尽管一片丹心,忠心耿耿,但归正人在南宋朝廷就得不到彻底的信任,就得不到重用。
辛弃疾晚年郁郁抱憾而殁mo,临终时还大喊杀贼。
辛弃疾逝去68以后,追认他为少师,谥号为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