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第一轮赛课结束了,针对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导学案使用情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深度研讨,得出如下结论:
一、导学案经过改进,加入了读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但是,课时不一样,读的方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精读、品读重点段落,赏析语言,体悟情感。这样,每一节语文课上,都有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特性。
二、在课堂流程上,我们将对学和群学结合起来,统一为合学,节省了时间。其实,最先完成独学的两个学生,程度一样的,他们自己就主动开始对学起来,第三个第四个独学完的学生,也依次加入进来,直到形成小组合学,这样,知识点落实的也很扎实。
三、我们去掉了每次展示完学生点评的环节。因为每次点评,都是那么几句话——声音洪亮,站姿规范什么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我们改为教师直接根据展示的质量打分,并且及时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教师的点评比学生的点评更有质量,而且更有导向性。
四、继续强化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展示时的培训,包括声音、备展的速度、粉笔字的书写、彩色粉笔的合理使用等细节,提高学生独学合学展示的效率。
五、关于达标检测。语文学科的达标测评题,一般都是小练笔。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这节课重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话,小练笔就很难当堂完成——在这次赛课中,只有两位老师当堂完成了,但是非常紧促,都是学生只写了三分钟,还没有写完,但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就让学生“写多少读多少”。因此,我们设想,阅读和写作可以分开来进行。如果这节课重点在阅读,就把小练笔放在课下。如果下一节课重点是写作训练,前边的阅读训练内容就尽量简单,不占用太多时间,留下至少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写作,然后用五六分钟时间来充分分享。这样就不用每节课都急匆匆地兼顾两者,结果导致两者都进行的不充分不扎实。
六、现在语文课的重点是如何让语文课语文味儿十足。有的老师认为,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也是让学生独学合学展示,变成了习题课堂,失去了语文味儿。其实,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根据课标要求,侧重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品味语言时,要求他们先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再赏析;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想象、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等。尤其是在学生展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某个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在讲《父母的心》这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想象穷父母每次换回孩子时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写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在学生展示时,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被学生忽略掉的“无精打采”这个成语,让学生想象前一夜穷父母是怎样度过的,所以在换回二儿子时是“无精打采”的。学生经过想象,知道了前一夜这一对穷父母一定是彻夜无眠,由此体会出父母内心的痛有多深,他们对孩子的爱就有多浓。这个过程,就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质。因此,高效课堂下语文学习有没有语文味儿,关键在于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和对学生的引导。
当然,在语文授课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另外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将导学案和基础训练融合起来,比如如何看待学生抄资料书的问题,比如对于学困生的要求等等。有课堂的地方,就会有问题产生,但我们可以一边研讨,一边摸索着解决,因为我们已经走在了高效课堂的路上,所以我们有不断面对并解决新问题的勇气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