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不是经常会跟孩子发生争执、冲突,双方意见不和或者有矛盾呢?
我们经常说完一句话,孩子的反馈是:凭什么?为什么?我不做?为什么你能说我,我就不能说你……
这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让我们很是无法接受,有种特别的冲动,就想上去用家长的权威收拾一顿。
本应该好好跟孩子沟通的,却变成了批评,指责,说教,甚至打骂,最后在家长的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下,孩子才会做出让步妥协,但往往孩子心里会想:凭什么你能这样说我侮辱我,我就不能说你呢?
往往我们忽略一点,觉得孩子只是一个孩子而已。
但是,孩子除了比我们小,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值得被尊重的。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理解,这是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爱,而不是权威。
孩子爱顶嘴,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用共情引导的方式,教会孩子管理和表达情绪。
我们可以分这几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第一,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我们不发脾气,你先冷静一下,等会儿我们再聊。
这样做是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让他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并且积极的按下暂停键。因为每一个情绪就是一个“信使”,它需要传递信号,我们不应该拒之门外,也不能爱搭不理,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情绪。
第二,妈妈希望你生气的时候说:我很生气,我很不开心,可以表达你的情绪,而不是说你是个坏妈妈,我讨厌你。
这是在教会孩子,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情绪有问题,可以说出来,而不是批评指责抱怨。
第三,告诉妈妈你现在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一起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来把问题解决掉。
这是在关注孩子当下的感受,是一种共情的心理链接,也是增加亲子关系的更好纽带。因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被看到、被关注被了解的。
这一时刻,孩子的人是受到尊重的,孩子能确切的得到父母的爱,这是前提。一旦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稳定的,他才会给我们一起想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冲着这个情绪大喊大叫,甚至把脾气发泄在父母身上。
因为一个孩子简单的行为背后,是有某一种情绪没有得到关注和释放,情绪的背后,是孩子的深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照顾。
所以,我们不能老是解决表面问题,去压制孩子的行为,从而错误地把孩子的“行为问题”放大成孩子是一个“问题孩子”,给他贴一些负面的“标签”,甚至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去评判孩子,觉得孩子人格、品行、道德有问题。
比如,自私、不负责任,没有时间观念……长期以往,孩子就会朝着父母的错误标签方向去发展,会觉得自己是父母口中定义的这种人。
我们可以换个思维去思考。
孩子顶嘴不是坏事,反而是他开始萌生自己的意识,至少说明他们有主见,敢于表达自己,这个时候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去对待,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会孩子表达和管理情绪,不能跟孩子硬杠,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