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影响使中医的形势趋于弱化,于是这给中医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而同人(笔名)王皓宇老师在不断坚持研究的基础上,开阔眼界,提升自我,善于总结多种医学理论知识,使中医经典得以弘扬和传播。“以现代科学语言和生活常识解读中医经典,将中医打造成为一种生活技能。”王皓宇老师说这是同人和全体师生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因此王皓宇老师从少时理想、学习研究过程和对中西医的亲身经历角度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和独到见解。
1. 医药世家,少时经历让他开启中医大门
王皓宇老师出生在中医世家,祖父是上个世纪的老中医,家里人很多人也是从事医学相关的工作。从小耳濡目染的他,逐渐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年轻的时候得了一种病,总是肚子痛腹泻,去了很多医院做了很多检查,看了很多医生,都查不出原因。”二十出头的王皓宇老师为此非常的懊恼,沮丧也备受煎熬。医院的常规检查并不能检查出他的病因,致使他的心里和身体都遭受了很大折磨。后来他转而去看中医,中医的治疗和诊断让王皓宇的“疑难杂症”得以痊愈。这件事使他感触非常深,并因此决定要学习中医,潜心研究用中医来“传道解惑”,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并能解决人们心灵和身体上的双重痛苦!
2. “先贤圣哲 古书医药 大道至简 深入浅出”
王皓宇老师大学原为原子核物理专业。20年的工作经历中,从事过英语翻译、辐射环保、反应堆的设计与建造、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总经理、大健康产业总经理等,又游历欧洲多年。独特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能从全方位的角度解读中医。他除了全方位研阅中医古典外,还结合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周易》、各国宗教学来辅助理解中医。从而撰写出了适合当代人视角阅读的《四圣弘医》系列丛书,分为《迈入中医之门》、《深入浅出方解伤寒》、《走过最远的路》。总共约100万字。
王皓宇老师提到“传统中医的语言表达方式对现代人来说是较难理解的。所以我们在传播中医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其表达方式要符合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找到中医的“底层逻辑”和“语言语境”是现代人理解学习中医的关键。
例如,用现代科学的知识结构来对比中西医。西医是一门以化学生物为视角的实验医学体系,医院最常用的是通过化验手段来检测人体。而中医是以“寒热”为核心视角的医学体系,人体和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依靠热量(能量)来维持生命的。热水、冷水从化学角度看区别不大,胃寒、手脚冰凉、上火等身体状况均不能从化学生物医学视角找到答案,但是从中医的寒热平衡、循环角度看却很简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就是以地球公转和自转为基础的。所有生命现象是以运动和循环变化为基础。地球上所有生命现象与太阳提供热量的变化规律相关,与水资源的流动和变化密切相关。人类只能生活在温度和湿度合适的区域,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是一种与温度湿度相关的能量医学,属于自然医学范畴。
3. “医者仁心,学者双馨”
曾经有一名肝癌患者,发现时病情已经很严重,患者内心很恐惧焦虑。后来接触到同人老师王皓宇,王皓宇老师为他讲述了中医的“寒热”“循环”等理论。从现代视角和现代语言来解读中医,避免晦涩难懂阴虚、阳虚等术语。
肿瘤是因为身体淤堵造成的身体热循环机能下降,多余的废热积蓄在身体部位造成多余热量的积蓄。多余的热量会灼烧正常的脏腑组织和细胞,形成中医所说的“痈疽”,损伤的组织会进一步削弱人体的热传导能力和破坏人体组织。从能量的角度看,的确是长出一个“包”来,病人的自我感觉也是肿块部位有“灼热”感。这种视角,不仅简单,而且符合疾病的起因和病人的真实感受。
西医的诊断治疗往往具有严重的伤害性,切割、放、化疗对人体的损伤非常大。“癌症”的说法也会让病人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疾病。而中医的视角和治疗方式不仅温和,而且在话语体系上自带天然“疗愈性”,让病人更容易接受,不会特别担心受怕。”王皓宇老师提到的中医的诊疗相对西医更加人性化。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努力的,无论是初读古书医典时文字的晦涩难懂,还是后来的中医文化推广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和拓展视野。弘扬中医绝对不能保守,要善于接纳西医和各种新的知识体系。”王皓宇老师在讲述自己的研读和写作过程时说道。
“我们开始并不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坚持去做了。”王皓宇老师分享推广中医的初衷时说道。正是这样一份朴实的初心,数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医爱好者跟随同人先生,传承“同人精神”,坚持不懈,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认识到中医的伟大和神奇,通过学习中医实现“人人自医”。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