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没有人可以与你竞争成为你。
竞争导致模仿,将使你陷入较小的游戏,未能摆脱竞争中本质的相似性。你不得不陷入同维度的一对一战斗。
战斗,不仅会带来压力和伤脑筋,⽽且会让你得到错误的答案—模仿别人,对自己不诚实。你说的是竞争对手的语言,沦为竞争对手的宣传工具,是另一种深层次的战略懒惰。
避免这种竞争的最好方式是做真实的自己。将自己产品化,并与你的商业模式融合在一起,在市场中找到生态位。
将自己产品化,意味着你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你想成为谁?2、你相信什么?3、你做什么?
不管是个人亦或是企业,没有目标,任何理论对于你的价值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它可以被用来预测一个重要决定可能带来的结果。比如告诉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运动,就会很健康。但也仅是讲解员,你并没有从中获得实在的好处。
在你设定目标之时,通常可以像一位画家在创作油画之前一样,将脑海中的图,先用铅笔勾勒出发展道路上最终形成的样子的想象。务必对自己诚实,因为在发展道路上的认同感和指北针都来源于此。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出取舍的时刻会不停地出现,无法预料,如果你没有这样强烈的认同感,那么当一次次情有可原的情况出现时,你的目标最终会走上岔路。你需要知道如何才能忠诚于目标,从而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选择,并告诉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它也是发展道理上的指北针,你可以以这一标尺作为准则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始终是在朝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你每天的行为不再是布朗运动—随机、不连续且无法预测结果的离散点。通过对人生目标每日的加法,帮助你看到全局。
世界充满了自相矛盾和不确定,所以目标不可能是命中注定。你不能把目标交由偶然性来决定,它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选择后产生的。当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出现的机会和挑战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时常会造成你的迷茫。而我非常认可,那些通过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来梳理世界观的人——你相信什么,会找到平衡。
你相信什么,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逆势者并不总是反对——那是另一种顺从者,逆势者从根本上独立地推理并抵制顺从的压力。你兼容并蓄,随时愿意为更好,改变自己。你就是你自己的权威。
通过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帮助你看清楚你的底层操作系统代码。这也是艾伦所说,“这是一个让你把事情从你的脑海中剔除并变成客观、可审查的格式系统—— 建立一个扩展的思维。”
这样的系统帮助你培养 Roger Martin 所说的“对立思维”——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持有两个相反的想法的能力——而不会影响我们实际完成工作的能力。是在秩序和偶然性之间找到平衡:一是在目标导向和机会出现之间,将你带到意想不到的地方;二是在支持你现有的观点和用新的观点挑战你之间,踩着自己的肩膀往高处走。
在由创造力和创新驱动的经济中,没有个人知识体系意味着你没有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你没有刻意收集你的想法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偶然的联系。你只是一个“无内容”的员工,无法做出自己独特的判断。你的出路只有模仿。
把判断建立在你的个人知识体系上,是将你对知识的理解匹配到高度复杂的环境中,从特殊的角度来解释世界,是确保你自己对结果负责。这也决定了你的资源配置——时间和精力、才干、金钱花在哪里。
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解释世界的方式,持续地与这个世界交互。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出厂设置,当自己没有解释的时候,只有通过模仿才能继续和这个世界交互。而你不会,你会将你的解释打包成产品,是文字、音频、视频或软件、实物产品等,与这个世界持续交互,以调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直到找到适合市场的某些东西。而你正在构建和营销的某些东西就是你的延伸,没有⼈可以模仿你而成为你。你创建的业务和产品符合你的愿望和⼿段。
你成为谁,不是终点,是起点。通过你相信什么,将你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产品化,在交互过程中获得反馈,以调整你想成为谁、你相信什么、你做什么。这是一个PDCA循环,你通过行动不断验证,迭代自己,你将赢得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