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过硬作风,书写为民新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深刻揭示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的长期性与重要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工作作风不仅是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更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发展的成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是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赢得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的必然要求。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上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有抬头,一些干部满足于“留痕”工作,重“面子”轻“里子”,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文山会海、材料报表中,却对群众的实际需求视而不见;还有些干部存在“躺平”心态,面对复杂矛盾和困难任务,缺乏担当精神,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导致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梗阻。这些不良作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治。

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首要在于强化宗旨意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才能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官僚主义,真正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沙时,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黄文秀扎根扶贫一线,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担当与奉献。他们的事迹生动证明,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应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走访调研、结对帮扶等方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增强宗旨意识。

担当作为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所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新挑战,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开放,还是应对风险挑战,都需要党员干部勇挑重担、积极作为。要坚决破除“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同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让“躺平式干部”无处遁形,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改进工作作风还需加强制度建设,扎紧权力的“笼子”。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政务公开、监督问责等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对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此外,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培训课程,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警示教育等方式,帮助干部筑牢思想防线,提升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同时,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来,形成监督合力,确保改进工作作风取得实效。

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把改进作风作为终身课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服务群众,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