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而为人,因为真善美在与生俱来的暴戾下才越发凸显出来,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渐而为兽,口中总是有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迫不得已。理由总是冠以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名义,来赢得天真无知的“人们”抛撒的热泪,借以洗脱自己背叛上帝所犯下的罪名。
终化为鬼,飘忽在曾经分量极重的功名利禄之外,有心无力。曾以为凭借自己的“功绩”定会成为天堂的VIP,谁知传说是假,人死后,任凭飘荡,再无定所。可恨眼睁睁看着世间繁华,自己无插手之力。
起初不觉得,读完这本书后,便觉得钱锺书先生这看似与内容无关的书名,起的极好。钱锺书先生一九一〇年生人,此书成于其三十五六岁的年纪。此时的中华大地经历了炮火的洗礼,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拥有高尚情操的“人”大多死了,那些退化为兽的苟且活着,并鄙视着高洁的灵魂 ,美其名曰:适者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广为流传的原因。没有比这更赤裸且实用的生存之道。
想来钱老那时学成归国却为时局所困 ,又见得许多人性本恶,所以笔下的故事应景的讽刺。不像是某人的小品借以讽刺残疾人来逗乐那般低俗,故事多是对国难时借机将自己打扮成知识分子的所谓上流人士的嗤之以鼻。
故事总是在繁琐的细腻的情绪里铺展开来,那感觉颇像是如今家长里短的裹脚电视剧,入戏太深便让人说不出的烦闷。正如《围城》里的海归小夫妻,读罢只让人觉得讨厌。说起讲故事的本领,倒真心觉得钱老不如杨绛先生。杨先生的书多了几分真实可爱,让人有读罢再读的欲望,苦中透着一丝淡淡的甜蜜。难道是女人总愿意将美好展示于人前的原因?
书里一共收录了四个故事,最喜欢《猫》。颇有几分姿色的李太太最爱她那只性情冷淡的黑美人,她的不算有学识的先生还算富有,时局混乱之时依旧让她过着,外人看来上档次的生活。所以家中时常聚会,众多“上流门客”。李太太慷慨的提供精美的食物,招待这些已经入不敷出的知识分子,享受着言不由衷的赞美,颇为得意。她自信丈夫那土肥圆的身材不会成为美女的目标,她沉迷于周边的赞美和小暧昧,沉浸在对自己的美好想象里,忽视了性别和年龄,最重要的还有经济来源。直到她听到,丈夫与一相貌身材都非常普通的女人携手乘车的消息时,震惊的缓不过神来。她心理上仿佛瞬间老了十岁,再难以维持刻意的矜持和优雅,以泪洗面的同时才明白,自己只不过想要一个安稳的归宿。可她却永远不知道,一直以来拜倒在她脚下,甘心做个提款机兼奴隶的丈夫,只不过是想找回那久违的勇气和自信,其实他并不想离开自己拥有多年的李美人,而为这个以为自己已得到大好钱途的普通姑娘,破坏经营已久的家庭。只是彼此之间的这点真性情,恐怕也很难当面说出来了。覆水难收。
故事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确新颖,毕竟由政客及知识分子营造的上流社会氛围,对于无产阶级及准资产阶级都有无穷的吸引力,红楼高墙里的爱情似乎都比普通人来的神秘动人。且在道德至上的那个时代,那不在礼制之内的男女私情,无疑会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这点准出轨和假暧昧,在二十一世纪各种“激吻门”的映衬下显得如此不值一提。若不是挂在大学者的名下,估计此书非黄非暴,销量也未必可观。但纵观当下,就缺点到为止的功力。
你可以说这故事讲的是婚姻经,也可以认为它暗示了生存之道。无论如何,都有一点是极为明确的,适可而止。止在飘飘然之前,止在心魔欲动之前。钱老应该是深谙此道的,不然也不能安然度过那十年。
钱老的故事里都没有明确的结尾,好似人沦为兽,也可能幡然悔悟后,变回为人。当然这只是好的设想。正如前段时间微博上流行的一句话,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人。不过,无论人或兽,最终的归宿皆是孑然一身的鬼而已。
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经历了人世的七情六欲、大悲大喜,终于看破红尘。人逐功名,到头来不过是昙花一现,盛极必衰。可怜世人几个能看破?想必那一番人间游历,顽石记得的只有那得不到的爱情吧。
在二十五六的年纪,学到三十五六悟到的经验,深感庆幸。
声明:
此文为简书作者毛豆六六原创。
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本人同意 ,并注明作者姓名、授权范围及原作出处【简书】。
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性目的时,需注明作者及出处【简书】。
对于侵权行为,保留依法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