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朋友圈和微博上有很多小伙伴们在讨论同性恋相关话题,便打算写一点儿关于同性恋的东西。同性恋至今仍是一个谜。简单地认为,同性恋倾向由基因决定或者由后天养成,从科学上都站不住脚。我来梳理一下相关的理论。
亲属利他理论
男同的异性恋择偶前景相对较差,且放弃直接繁殖而带来的适应性代价并不大,于是,通过对血缘亲属的大量投资,以提高自己的繁殖适应性。也就是说,相比异性恋,他们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兄弟姐妹的后代的抚养上,间接地传递自己的基因,因为血缘亲属和他们有部分基因是相同的。间接证据:男同一般出生顺序比较靠后,通常都有哥哥,表明存在有生育能力的亲属作为亲属投资的目标;相对异性恋男性,男同更容易移情、更具有女性特质,从而更具有利他性。
结盟理论
通过和地位较高的男性结成同盟,男同更有可能获得资源、保护自己、提高地位,从而获得更多女性的性接近,这对于在进化的历史中存活下来有一定的帮助。
好人理论
同性恋倾向是好人基因的副产品,这些基因更加具有利他的女性气质,能让男同成为更好的父亲,更好地提供资源。大部分男性拥有某种程度适中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混合,少部分男性拥有异常多的女性气质,从而转向同性恋倾向。并且,这些特质得到女性的青睐,继而得以传承。
同性恋基因
上世纪末期,研究发现X染色体的Xq28片段,有着影响性倾向的基因。一度认为同性恋倾向完全由该这部分基因决定。但是后来的重复实验纷纷失败。只能说高度相关,但并未唯一的影响因素。男同数量更多,因为男XY,女XX。鸟类中,女同更常见,因为性染色体是,雄鸟ZZ,雌鸟WZ。
传染病理论
男性同性恋倾向,是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病原体的副作用。通过遗传行为学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双胞胎出现同性恋的一致率只有20%到30%,也就是说,性取向和遗传相关,但还不足以排除传染病理论。性取向通常在首次发生性行为前就已定型,排除了性传播的可能,但还不能排除非性传播的可能。
性取向的流动性
男同性取向一般在生命早期决定,高度固定。女性性取向在一生中更容易变化。X染色体和性倾向高度相关。男性在晚年仍具有生育能力,转变性取向从繁衍上得不偿失。女性在绝经后无生育能力,改变性取向无损失。男性的性取向处于两级,大部分人要么极端同要么极端非同,而女性的性取向处于一个连续的谱系,同或非同亦或是双性恋并不如男性群体那般泾渭分明。
至今,同性恋仍是一个谜。没有哪个理论能够完美的解释这个问题。但是,绝不应该因为是少数群体,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污名化。这不光是道德上的考虑,也是和每个人利益攸关的现实考量。毕竟,谁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视角下的少数群体
参考资料:《欲望的演化》、《爱人、情人和怪人——人类情欲的心理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