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寒晨夕
热爱写作的人,大都不是全职写作的,毕竟靠写作为生,很多时候,既辛苦,又清贫。
而且,写作的期初阶段比较长,需要很多的文字积累,才能出一点点的成绩。
要想持续不断地有产出,且能够高质量地呈现一部部作品,并且让这些作品带来丰厚的回报,没有五年以上的积累,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先谋生,再谋爱,就成了很多热爱写作之人的首选。
明知道写作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积累,但又不得屈从于现实的物质世界。没有温饱,就很难谈梦想。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已经被无数人用事实得以证明,生存是第一,物质满足是第二,精神需求第三,自我实现则最高。
于是,大多数热爱写作的人,选择以其他的工作为谋生的主业,而写作只能屈居副业。
但如此一来,写作的进程就变得很慢,因为生存,不得不把大把的时光耗费在其他事情上,留给写作的时间就很少。
这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两难问题:屈从于现实的魔掌,兼顾微弱的理想之光,还是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做一个追光的人?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前者。而只有少部分的人,选择了后者。
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选择的背后意味着不同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人生最为可贵的,是能够在最好的年华中,遇到相守一生的人,找到最热爱的事。
很多人郁郁不得志,很大程度是因为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最爱的,手头的工作勉强糊口或者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放弃的成本太高,越长大越没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决,而是选择向命运低头,臣服于时间的循环往复,在当下的生活中安稳度日。
当然,这中间就有少一部分人,他们明白了人生仅有一次且短暂无常的真相,如果不为梦想付出至少一次的全力以赴,怎能称得上真正的活过?
所以,这些人,他们就出走了,为了梦想,孤注一掷,在孤独追梦的路上,有的满身伤痕,有的神色黯然,但在这少部分人中,总有一些人,最终到达了生命的终极,体会到精神世界的伟大与富足。
当然,很多时候,灵魂世界的伟大和物质世界的富足是不相称的。对于很多的文学家、艺术家而言,活着的时候,一贫如洗,去世之后却被后世尊为师祖和大家,梭罗如此,梵高如此,萧红如此,还有许许多多为了心中的灯塔奉献一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飞蛾扑火,什么叫信仰的力量。
为了梦想他们可以拼上全部,为了灵魂的涅槃,他们将自己沉入无底的深渊,为了艺术,他们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在无止境的探索中寻找永无尽头的悬妙与奇迹。
所以,他们成功地被人记住了。
但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记住,甚至作品尽毁,很不幸的没有留下任何印记,但岁月会记住,曾经和他们生活过的花草树木会记住,他们来过,这是事实,他们也曾伟大过,也会一直伟大下去,这也是一个事实,尽管,此后的世界对他们而言,只是莫须有的存在。
也许,这也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理由,也是很多人选择谋生之后再谋爱的原因吧。
毕竟,“理想”这个词,太过沉重。
抛却所有,拼上全部身家,只为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实现的梦,需要太多的勇气,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本就是一个世俗的世界,红尘滚滚,谁都不可免俗,所谓清高,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分对梦想的执着罢了。
生活的本质,还是要吃喝拉撒睡以后,才有动力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的高洁与素雅。
因此,选择兼职写作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为,除了物质的需求,他还没有忘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一个兼顾现实与梦想的人,比完全混沌于物质的自我满足,更值得别人称赞。
而有勇气抛却物质的羁绊,“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追求梦想,哪怕结果不理想,即便前方万丈深渊,纵使最终万劫不复,也要去拼去闯,用尽一生只为与梦想同行,这种人,更值得我们为之赞叹,为之高歌。
世界需要这样的人,人类需要这样的少数,社会才会更进步,科技、艺术、军事等,才会有人去引领,世界才会百花齐放,人才方能百家争鸣。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谁的格言?又是谁的执念?在这个世界上,真没有几人能够做到为了他人完全忘却自己的利益。
不相信,不等于不存在。
质疑,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目力所及的所有人都做不到,所以便理直气壮地认为别人也做不到,所以便心安理得地纵容自己对别人的质疑,甚至嘲笑他们用生命和全部去追逐一个看起来并不可能会实现的梦。
平凡和伟大,就在一念之间。
兼职与全职,也在一念之间。
放不下,是因为顾念太多,如果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怀揣梦想的俗人,那就放过自己,保持对写作的热爱,顾及现实的残酷,兼职写作,也许更明智,更适合自己。
妄念为零,对生活的执着仅限于对灵魂的满足,如果一生不能为理想全力以赴过,就是白白活过,那便去全职写作吧,你的世界将会因为手中的笔变得异常精彩,而这个满目疮痍的现实更需要来自灵魂的呐喊与呼唤。
关于写作,兼职还是全职,你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