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26日,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财经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网络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葛建军,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总议题举行了1场主论坛发言和2场专题研讨,就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顶层设计、基础理论和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血红小说及相关作品等话题论道亮剑、竞相发言,以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
大数据产业堪称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最新形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文化生态建设的大数据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大数据产业在给网络传媒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可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艺术生产、传播、消费方面大显身手。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独特的一脉不容忽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1990年代末产生,历经萌芽、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效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还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一全新的草根文学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新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指出此次论坛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讨会,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基础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他从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等层面强调了研究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作用,提醒研究者们应当注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从研究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题材中去寻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殊性在网络文学中得以体现。他提出,网络作家在创作中应当树立一体多元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以客观地、历史地眼光书写文学,防止大汉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倾向,并表示今后将加大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扶持力度,争取尽快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的短板补上。
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作闭幕式总结发言。他指出我国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几乎是和网络文学同步联动发展起来的。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从文学网站、作家作品以及理论批评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学特色和网络文学的民族阵营,成为中国文学大格局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劲旅,构成中国网络文学极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板块。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已打造出少数民族作家新的精神家园,是文学新秀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网络写手多,知名作家有待成长;作品丰富,但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稀缺,批评成果薄弱等不足。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从创作实践到理论评论,都还处于蓄势待发的创生期和成长期。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教授、湖南省委讲师团干部辅导处处长欧阳文风教授、中南大学禹建湘教授、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周兴杰教授等分别就网络文学的“贵州模式”、中华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产业IP开发以及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等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北京大学邵燕君副教授担任评议人。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顾雪松教授、《小说评论》杂志主编李国平先生、《贵州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周真刚先生、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袁星洁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张邦卫教授等分别担任主持人、评议人,出席了专题研讨环节。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此次论坛是该基地向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贺予飞 张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