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桓 廖晓文
在韶关南雄经历多天的红色文化实地调研参观之后,追忆仰望队于此地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徒步十余里,身体力行体验长征艰苦,同时沿路采访当地居民,将实践与探索结合,在行动中汲取红色知识,在寻访中感悟长征精神,做到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走 - 追溯
本次重走路线自南雄上朔村人民礼堂出发,途经夹河口村、油山革命纪念园(坪田坳村)、大岭下会议旧址、油山会师旧址(廖地村),最终到达终点凯旋门(大兰村)。路线上所经的红色遗址队员已提前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此次重走长征路活动意在让队员对此前调研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让队员能够更多角度、更深入地领悟当地红色文化,以此更好地去弘扬长征精神。
迈步于旧址之上,思绪开始不停涌动,阅读着发生于此的红色故事,热血和悲怆同时涌上心头,是心中在为将士们大无畏的奉献和牺牲而止不住的热血沸腾,亦是为无数为革命事业献身于此的英烈感到沉重与悲伤。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初读只觉诗句气势磅礴,却难能知其中深意,而当亲自踏上这段路途,方懂得其中悲壮情怀,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在长征这一段历史里,已展现得淋漓尽致。
探访 - 共勉
在此次重走过程中,队伍不仅仅是内部在各个遗址内参观学习,还对当地村民及红色景点的游客进行采访,在侧面加强了队员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和对红色景点的认知的同时,也更加深刻感受了当地的人文面貌,队员们也越发能够理解在当年长征时红军和百姓所建立的那份军民鱼水情。
在大岭下会议旧址旁,队伍拜访了当地村民彭桂凤一家,队伍了解到,会议旧址曾经是其家族的祠堂,后来为了纪念陈毅元帅,市政府将其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定期派人前往打扫;而住在旧址隔壁的彭桂凤弟弟一家主动担起保护会议旧址的任务。
彭桂凤还讲述了这样一段过去:陈毅元帅带兵驻扎此处时,受到敌军牵制,难以获取食物补给,彭桂凤的奶奶夏添香老人曾翻山越岭为红军将士们送饭。而为了军队安全需要保密,老人送饭的事情在当时除了家里人知道以外,并没有过多对外宣扬;直到近几年,经市政府相关部门调查核实情况之后,将夏添香老人的名字和照片挂进了会议旧址里面。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有红军将士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冲出革命的道路,也有平民百姓明大义,全心帮助红军渡过艰难险阻;正是无数个类似的历史事件,共同筑起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丰碑。
实践 - 感悟
一路走来,队员们阅读着一段段历史,切身感受,每个红色景点都代表着一段激昂的过去;上朔古村,曾建立起南雄第一个红色政权: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还走出了南雄唯一开国少将彭显伦,红军长征至此留下的《红军歌》,以此所改编的《当红军歌》,如今依旧在当地广为传唱;油山革命纪念园,记录着令人动容的《赣南游击词》,展现了当时军民的深厚情谊,园内还以雕塑铭记着何挺颖烈士的无畏斗志和坚定信念;大岭下会议为赣粤边长期坚持游击战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成为赣粤边地区三年游击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为后来新四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油山会师所汇集的三路红军,成为粤赣边游击战的主力,牵制敌方使得红军主力部队得以迅捷前进,保存和守护了革命的火种。
走过十余里路,队员们皆倍感疲惫,但长征精神的内涵,却随着步伐一步步在每个队员的心中变更加清晰,心中也愈发能够体会当年长征路上无数英勇战士们所汇聚成的信念和斗志;在学习之余,队员也将沿途路碑以及景点尽可能地清洁打扫,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那份敬仰和对这段路的情感,重走所得的精神感悟,也随之更加深刻地铭记于心。
感悟分享
实践出真知,磨炼长才干。队员们重走长征路,感悟到当年长征物质及其匮乏,条件十分艰苦,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千山万险,开辟了成功的道路。他们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鱼水情,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英雄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队员们身体力行,踏步在先辈们的足迹上,希望能感悟当年红军将士们当年那段不易的长征路,但红军长征时的环境远比现在的更加艰苦,他们没有平整的水泥路,没有坡上的阶梯,没有轻易能跨过的河水,长征的胜利是用无数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此次体验无比深刻,丰富了每个队员对红军与百姓鱼水情、长征精神的更深刻的内涵理解。长征不易,要倍加珍惜当下,未来更要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如初春,如朝日一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牢记初心,承载新时代的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争作祖国下一代“点灯”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当下时代,新的长征亦如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一条漫长之路,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我们更应高举长征精神之火炬,让这份伟大精神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先辈那样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