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圆楼(叩官镇):清雍正九年,王姓迁此立村,在村中建楼一座,横匾题书源麓,当河下游的圆路村改为下源麓子,该村遂改为今名。
上圆楼村原为源麓山庄之所在。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峭岫插天。满山遍野林木葱郁,桃李荫翳,翠竹千竿,艳丽的山花野卉馥郁飘香。那条淙淙如带的山溪澄澈透底,从西山流下穿村而过,汇入村东团山脚下的大河中流向大海。村东南的麒麟山酷似飞奔的麒麟迎面而来,象征着麒麟驮宝献瑞至,紫气氤氲来山庄,给山村带来无限的吉祥如意。从风水的角度看,此地背风向阳,山环水抱,冬暖夏凉,是避暑养身之佳地。因此,清雍正年间在清廷为官的王柯,在这里建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别墅——源麓山庄。
据清乾隆甲申《诸城县志》载,王柯,字可木,号南麓,诸城相州人。清雍正甲辰(1724年)举人,捐刑部广东司主事。乾隆年间历任刑部浙江司员外郎,江南道协理,陕西、山东道监察御史。
王柯在江南为官时,回乡探母,特地来匡山(今胡林村)探视隐居在匡山的叔父王沛恂,同其家人一起游览九仙山中的靴谷山庄、孙膑书屋、侔云寺和丁家楼子的丁公石祠等山景庄貌。当他走到九仙山前群山密林中的源麓村时,看到这里的风景如画,秀丽诱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在这里住的几户人家如生活在仙境一般。他决定在这里建一处别墅安度晚年。因这个山村是诸城县逄戈庄刘墉家的属地,早有几个名士建舍入住,并在西山建有环山亭,一时买不下来。他回相州后,托他姑(刘墉的母亲)说合花了三百两白银,买下了村东头近百亩的这块风水宝地。因他还在任上,于雍正九年(1731年)又一次回乡,就责成他孙子王垂荣具体负责建造山庄。王垂荣为了建山庄,便举家从相州迁来源麓村定居,经过精心筹备,历经数年才把山庄建成。
山庄建在源麓村东头,面对大顶山,背靠北山峰,一条长流溪水从西山流下,沿溪散居着几户人家安祥而谧静。经过整修的山庄,东西大街一里多长,西接西山坡茂密丛林,东至河岸。大街北边即山庄房舍,高耸的门楼下大门朱漆,门前有月台,上马石,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石鼓子,大门上方挂一横匾,上书“源麓山庄”,取源自山麓和“瞻彼旱麓”之意。进大门有前厅后厅,大厅院东西各有带走廊的东西两厢房,长廊由画柱挑檐,直通正厅后的二层圆楼。楼后是观星台,台两边有石阶可拾级下到溪底,溪上建有单孔拱桥,桥下是沐浴场。水从西山流下来澄澈如碧,因溪底是自然的石板,在石板上凿孔搭有活动的拦水挡板,沐浴后即可放掉。浴场东是荷花池,池边的太湖石是从南方运来的,垒砌成假山异景点缀在翠竹藤萝之中,似江南水乡风光。
山庄的建成,为九仙山增添了一秀丽风景,文人雅士多有不惧山高路远前来观光赏景者,皆赞口不绝。山庄有了王姓,相州王氏的部分远宗近支,迁到这里安家,以避荒乱,渐渐形成了一个大村。后来又在山庄东侧建了王氏祠堂。
山庄建成后,多年无人居住,只有王柯回乡探亲时,前来小住数日。王柯告老还乡后,冬天住在相州老家的府第中,待端阳节过后,王柯即由儿孙陪同乘坐四人小轿,沿崎岖山路逶迤来山庄,住进“源麓山庄”度日。他在这里除了读书赋诗撰文以外,大部分时间会见来访的宾朋故友。他在这里会见次数最多是胶州的高南阜(即高凤翰)。乾隆十年(1742年),高南阜与王柯同游五莲山、九仙山,长期住在源麓山庄,并用左手刻花架一个送给王柯,上刻跋铭云:“刮垢磨光,肌腻骨强,倚斯凭斯,寿而康。”书法苍劲,刀技精湛,为一艺术珍品,该花架现存诸城市博物馆内。
源麓村在王柯未建山庄之前,因这里的诱人风景,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来这里游览,来的最多的当数隐居在卧象山的张侗(即张石民,诸城普庆人,因不仕清而隐居九仙山,自辟一山卧象)。有一次张侗来源麓村与东航老人在大顶山上饮茶观景,张侗诗兴大发,即书七言比律一首,曰:“一杖蹒跚踏晚晴,半塘野水小桥横。幽怀偶向花溪放,诗思迟从萝月生。最有老人善吹笛,到门不尽是松声。”(张侗《春夕过东航老人团麓山村》)。又有一次张侗与小友杨岱隐同游源麓山村在西山环山亭对饮,给杨留诗一首,曰:“沙田十亩足幽栖,小筑西河河又西。白鹭潺湲迷晓月,春风婉转醉黄鹂。老人定于桔槔外,抱瓮南邻学灌畦。”(张侗《又西亭留寄小友杨岱隐》)。
源麓山庄风光一时,正在王柯安度晚年的时候,有怀忌妒之心的小人向朝廷密告王柯归里后大造宫殿式的圆楼山庄。王柯听到消息后,如遇惊雷,即在一夜之间,将圆楼拆除,净如平地,把所拆的木料、砖瓦运至村东南十几里之遥的寨山修了庙宇。后来朝廷派员查无实据,不再追究,王柯才放下了久悬不安的这桩心事,在山庄居住达二十余年。
二十世纪世纪四十年代末,闹翻身的穷苦佃户,斗争了王氏后裔的几个大户,拆除了山庄大街北并排的四个大院旧宅,新建了农户住房。几经风雨沧桑,现在的源麓山庄已是红瓦石墙的村舍一片,旧有的只是小溪依然流淌不息,小桥弓身背负行人,一堆太湖白石寂寞无诉,祠堂前的白玉兰花树已腹空枝残,开放着几朵白花,那观星台只有遗址朝天,大顶山秃头无树曝晒日下,其余皆无影无踪,唯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美名——源麓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