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法论,辩证法,虚实论,光,波动论与粒子论,相对论空间,有机物与无机物,复数系,对偶论,古典哲学,阴阳说,五行八卦,易经,“二象”本源。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从认识自然的“方法论”说起,“二象”结构观也算辩证法的一种推广和应用。经典的辩证法讲究的是思辨性与实证性相互统一,思辨与实证统一也是辩证法的最高阶段。而辩证法并未完全表征“二象”结构管的全部特征,仅仅揭示了事物间的一种“关系”。”二象“论世界事物各个层次上通用的关系,它运用在物理上,数学上。哲学上,生物学上,比比皆是,从而应该是人们公有的思维方法。
一:虚与实:”二象”结构观在自然科学中的展现
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19世纪物理学界的巨人之一的研究成果问世,物理学家们才对光学定律有了确定的了解。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麦克斯韦正是迈克尔·法拉第的对立面。法拉第在试验中有着惊人的直觉却完全没有受过正式训练,而与法拉第同时代的麦克斯韦则是高等数学的大师。他在剑桥大学上学时擅长数学物理,在那里牛顿于两个世纪之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微积分以“微分方程”的语言来表述,描述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顺利地经历细微的变化。海洋波浪、液体、气体和炮弹的运动都可以用微分方程的语言进行描述。麦克斯韦抱着清晰的目标开始了工作——用精确的微分方程表达法拉第革命性的研究结果和他的立场。
麦克斯韦从法拉第得出的电场可以转变为磁场且反之亦然这一发现着手。他采用了法拉第对于力场的描述,并且用微分方程的精确语言重写,得出了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方程组之一。它们是一组8个看起来十分艰深的方程式。世界上的每一位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掌握电磁学时都必须努力消化这些方程式。
随后,麦克斯韦向自己提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如果磁场可以转变为电场,并且反之亦然,那若它们被永远不断地相互转变会发生什么情况?麦克斯韦发现这些电—磁场会制造出一种波,与海洋波十分类似。令他吃惊的是,他计算了这些波的速度,发现那正是光的速度!在1864年发现这一事实后,他预言性地写道:“这一速度与光速如此接近,看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光本身是一种电磁干扰。”
物理学中存在的“二象”结构观分别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情形去观察。
微观世界的“二象”结构观始于对光的认识,17世纪牛顿以“粒子”建立起几何光学,惠更斯提出“波”的观点,当时的人们潜意识当中就有了“非波即粒,非粒即波”的观点,波动论不断向粒子论发起挑战。一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承认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才以中庸之道结束了这场争论。
必须强调,光的波粒“二象”结构观并非波与粒的混合或化合,而是“亦此亦彼”。一切微观粒子皆具有这种“二象”结构,量子力学之争,物质可分性之争等等,都与“二象”结构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观世界的中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结合累加而成的,从而产生了中观物质质量,体积这种静态的特征,也由于原有微粒中“波”的性能产生了“结合能”,才能使无限多的微粒结合成肉眼可见。这一过程中,所有“波”的能量没有被完全内化,原因是,物质结构的“非对称”性---物质的表面结构未被完全纳入结构能中“波”性的存在。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宏观世界的二象性就和容易理解了,宇宙和自然是由“二象”组成的,在相对论空间中,有形的宇宙称为实像,其余的空间包括各种场叫做虚像。
生物学中的“二象”结构要比物理学复杂,有机物与无机物都具有波粒“二象”,他们是多层次的,一个物质系统存在“有机性”越强,它的“虚实”性也就越明显,特别是人的“二象”特征。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实数轴,简称为数轴。实数轴是一种特定几何图形;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称数轴的三要素,这三者缺一不可。
数学中的“二象”性在微观上通过实数轴体现,中观上通过复数系体现,宏观上有着“对偶空间”理论。
Duality theory 研究线性规划中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论。 在线性规划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对偶问题,即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原始问题)有一个与它对应的对偶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对偶问题)。 1928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J.von诺伊曼在研究对策论发现线性规划与对策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零和对策可表达成线性规划的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
二:哲学中的“二象”结构观
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唯心主 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 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改造了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 学”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 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
我对中国古典哲学“二象”结构观认识体现在阴阳说和五行八卦,最初,在【易经】当中发现两者有着联系。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太极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 ”与内宇宙全息。
假如将太极理解为宇宙大爆炸的时刻,两仪就可以理解成“虚实”二象,“四象”即在阴阳中再分阴阳。【易经】是古代具有“特异”思维的人直觉中的宇宙,可见古代自科学是匮乏的。
三:“二象”的本源
简单来说,“二象”的本源即宇宙在爆炸,生之出产生的基本粒子所赋有“极性”再加上基本粒子的“基因”性和“全息胚”特征演变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