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国社会,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家家户户基本都能吃饱饭。我们普通大众谈得更多的是怎么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经济学中提到一个进阶顺序-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当一个人连生存(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那么他的心思就不敢想太远,只求三餐得以供应。
然而问题在于,当一个人在这种只求温饱的环境下也好、思维方式也好,久而久之,会让他忘了其实还可以一点点往下一个阶段(发展资料消费)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来源于他们的不富裕的原生家庭,生活的重心一直围绕在一日三餐,吃饱穿暖,习惯了这种“恰到好处”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安稳。
偶然拜读过潇洒姐的文章,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叫做“人这一生应该怎么过?千金在手,而我另有高兴之事,这高兴之事,只能来自灵魂生活”。
我把它解读为,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局限在一日三餐,得过且过。而是能够有能力获取合法的财富,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余地去更好的发展,这发展,包括享有好的生活品质(物质)享有购买力),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精神上的财富,这个财富包括了我们更豁达地解读生活,去提升自己(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更平和、更美好。。。。。。)。
不必觉得前程堪忧,倘若你刚好是一个为生计奔波的人,不满足于生活现状的人,那么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过得更好,规划自己的生活,计划要实现的美好目标,想方法、花时间去实现它。
我想举一个我的例子,虽然我的情况可能并不是最糟糕的,但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自从孩子出生以来,到现在孩子两岁多,都是我一路带过来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带,而娘家就更加不可能帮带了,因为我有四个侄女侄子,已经够我妈操劳了。(潮汕这边,女性最大的牺牲就是年轻时要带孩子,年老了要带孙子(女),然而嫁出去的女儿一般都不能再住进娘家,更别提带外孙子女。所以我自己带孩子到孩子十八个月的时候给她读了早教中心。在这之前而孩子入学之后,依然是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做着全职工作。没有人帮手(孩子的爸爸在异地工作)。
退回到两年前,我面临的问题是: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还是把孩子带在身边成长?
孩子他爸是受不了带着孩子却影响工作的现状,所以他一开始是强烈要孩子交给他爸妈带,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能一年就跟孩子见上一面。(因为婆家在粤西,而我来自相对发展一点的粤东。)
这两年就这样跌跌撞撞带着孩子闯过来了。孩子已经在早教中心读了半年多了,学费不便宜,但是还是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这两年是回来娘家这边亲戚的公司帮忙,也算是一种折中的方案吧。暂时地更孩子他爸异地,我把孩子带到明年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能把孩子带过去一起生活。而目前在亲戚这里还可以帮忙一段时间。
说这么多,想提的一个观点是,当你想让生活往好的方面发展,或者说是如你所愿的发展,那么就一定要付出努力和牺牲,要想牺牲尽量减少,除了个人努力,还得有计划,去提高它的可行性。
明年我们就能从三线城市转回一线城市发展,就能从异地转回同居,最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轨迹是有我们在身边陪伴的,多好。
上个月底我刚拿了驾照,计划一年内购车(计划是13w左右的车),在孩子每年保险费接近一万、学费一万多、我的社保一年一万多、吃穿住行等固定要支出的情况下,作为工薪阶层的我们(无法依靠父母)要提高的每一个物质基础、购置房产、买车也罢,都需要规划和执行力,提高收入水平、提高理财水平。
当然,这就像上帝在给我们出了一个考题,在看我们怎么交答卷。
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