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47天
原文阅读: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讲解:
曾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人一般不会任由情感随意宣泄,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为父母居丧的时候。”
启发思考:
本章曾子又谈到了居丧,不过,这里重点谈的不是丧礼的规范和行为,而是谈情绪情感的表达。
遭遇亲人离世,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重大打击,心理会承受着巨大的伤害。绝大多数人都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悲从中来,甚至放声大哭,即使是孔子也一样,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悲痛万分。
前面学过,《论语》记载,颜回去世后,孔子哭得痛快淋漓,而且还又哭又喊,不停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哎呀,老天这是要我的命啊! 当然,在前一年,儿子孔鲤刚刚去世,孔子把丧子之痛都压抑在心里,没有太表现出来。也许,孔子借着颜回的死,把对儿子的哀痛也哭出来了。
我们知道,亲朋好友去世是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心理学称之为哀伤。人生途中,谁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这样的事情,谁遇上了都难免悲痛难挨。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如何走出哀伤。
借鉴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如果遭遇创伤,需要弄明白三件事:第一是该不该把内心的痛苦说出来。第二是如果想说出来,要知道该怎么说。第三是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哀伤。
走出哀伤的第一件事就是该不该说出来。遇到亲人离世的心理创伤之后,首先经历两个阶段:否认期和面对期。首先是否认期,因为在挚爱亲朋离开时,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在第一时间起作用,表现出来就是人显得麻木、没有情绪,不愿意面对甚至否认死亡的发生。许多人由于不愿意接受亲人离去的现实、不想跟别人表达内心的痛苦,甚至只想一个人待着。这些都是正常的哀伤反应。这个时候一个人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而想要帮助他/她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照料其生活和默默陪伴。
当经历创伤的人准备好把自己的哀伤和痛苦说出来了,就是面对期开始的标志。这里的说出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感的宣泄,比如可以在信任的亲朋好友的陪伴下,好好地哭一场,把想说而没有机会对逝去的亲人说的话表达出来。而提供帮助的人,只需要静静地陪伴,也许给他/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她可以在一小段时间当中,哭得像一个孩子一样。这个时候不需要坚强,面对就是坚强。
面对的另一种情况,是坦然地面对痛苦的事实。逝去的亲人不再是谈话的雷区,虽然还会感到哀伤和痛苦,但已经可以比较平心静气地谈论他/她。在面对期,要注意表达哀伤的方式,不要将内心的痛苦以责怪自己的内疚、或指责他人的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走出哀伤的第二件事,就是知道如何倾诉和表达。不论选择充分地宣泄情感,还是坦然地面对,都是在完成这个表达的过程。哀伤过程的意思是必须承认丧失的发生,并让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心灵过程,特别是丧失导致的各种情绪情感都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完成哀伤。在这个表达内心痛苦的过程,要避免内疚和愤怒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走出创伤要明白的第三件事,是决定什么时候结束自己的哀伤。对亲人离世的人来说,哀伤的情绪是我们和他们连接的重要方式。有的人会觉得,如果我不哀伤了、不痛苦了,就意味着遗忘和背叛。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就讲过这样一段经历。丈夫意外去世四个月之后的一天,她跟朋友去参加聚会。聚会上,都是从小跟她一起长大的朋友,一个朋友把她拉到舞池一起跳舞,大概跳了一分钟,她本来感觉不错,但随后就在舞池里哭了。一开始,她不知道是为什么,以为是自己在思念丈夫。后来她发现,原来在这一分钟里,她很快乐,紧接着她立刻为自己的快乐产生了罪恶感。
因此,走出哀伤最重要的是,人们要给自己的痛苦设定一个期限,当期限到来的时候,带着勇气开始新的生活。因为无论经历怎样的丧失,我们都要投入新的生活。这也是那个离去了的我们所爱的人,对我们的期待。所有的爱都不会失去,因为已经永驻你心。
人类有葬礼的习俗,就是给哀伤定下了一个期限。比如说在中国文化当中,我们要过“七”。要在头七下葬,在七七四十九天的时候,就要结束这个哀伤。在这四十九天当中,可以也需要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哀伤,为所爱的人去做自己能做的一切。而当第四十九天到来的时候,就应该抹掉眼泪,开始新的生活,因为这正是那个离去的爱你的人真正的心愿。
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遇到亲人离世,它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选择。面对亲人离世的创伤,我们可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可以从中学会和获得对生命的反思,让它成为人生的财富、力量的资源,从而实现生命的丰富和成长。
说明:
本文内容参考了徐凯文的课程《心理创伤8讲》和武志红的课程《自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