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父母的陪伴,孩子能走多远?
父母在广东努力挣钱了,孩子们在老人的照料下长大成人。房子有两套,现在孩子也出来工作了。这一切看上去,其实也挺体面的。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长大后的孩子对父母主动给予和被动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要买好车、小洋房,要旅游、要豪华婚礼,自己上班的薪资连自己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却对生活提出高要求,这样的心态看上去是那样的畸形。
这种现象在我们新生一代中普遍存在,孩子是长大了,孩子的心却还在。这就是长期失去父母的陪伴所以引发的心理补偿代价。生活所迫,让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而言没有任何的引导和扶正,一年到头见面一两次,总时间不到一个月,对孩子的忽视可想而之。对很多的父母而言,孩子有吃有喝有书读就很好了,其他那有那么多的事?这样的思想最终的结果就是,养大了孩子的身体,却没能养大心智。而心智成熟才是衡量一个人最健康的标准。
父母会说,我们没什么文化也不会教,学校老师会教。可父母们没有想过的是,一个班那么多学生一个老师怎么顾的上,所以对于学生们遇到的问题老师也无能为力,因为老师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也需要成长,也有他的局限性。父母不能指望说老师能教好。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指的不是作业与学习,而是人格教育和社会适应性能力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链接社会的过渡纽带,也是需要父母的及时帮助和支持,
学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只能自己解决,因为父母没能监管,未成年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无异于自生自灭。因为孩子正在积累经验,他会用自己认为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无分道德与法律。方式有可能是电视上学,也有可能不法之人那里学来的,只要能处理,可以不择手段。而这种方式多次有效后,将会成为他永久的经验,伴随其很多年,这是很多孩子习得暴力经验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
回顾下身边那些能取得比较好人生成就的同学,如果你从家庭关系去分析,你会发现无论贫穷和富有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这就会给到孩子很大的力量,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庭关系模式是孩子处理社会关系模式的原型。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铺设好人生道路,让孩子可以走的更轻松。但是父母总会先孩子而去,后面无论是坦途还是泥泞都得靠孩子自己去走,所以失去父母的的陪伴,孩子到底能走多远?除了物质铺垫,如果可以,尽可能多些的心灵的关怀和支持,心智的成熟,内心的强大之人才能经受更大考验,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