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一回佛祖在灵山说法,佛祖面带微笑,却默默无语,只是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没有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弟子摩诃迦叶(叶读she)破颜微笑。于是佛祖对摩诃迦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就是说从今天起,我另外开辟一条传法的途径,什么话都不说,只靠相互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个新的法门和宗派,现在交给摩诃迦叶。这就是佛教里著名的“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典故。
禅宗,就这样在会心一笑中诞生。
它的宗旨,则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叫“即心即佛”。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佛,就得观照自己的内心。
学佛就是修心。
六祖慧能,一次到了广州法性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两人争论不已,这时慧能站出来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不过是仁者心动。
很多时候,我们迷茫,只是因为心被困住了。禅宗四祖道信,十四岁拜在三祖僧璨门下学佛。
僧璨问他:你来学佛想要怎样呢?
道信说:求解脱。
僧璨问:谁捆住你了啊?
道信答:没有人捆住我。
僧璨说:没人捆你,要什么解脱?
道信大悟,于是入门。
原来,困住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佛在心中,莫向外求。自性若迷,佛就是凡夫俗子;自性若悟,凡夫俗子就是佛。所以六祖慧能才说: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坐亦禅,行亦禅,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缘来则聚,缘去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一位僧人向大师兴善惟宽请教。
那人说:请问大师,道在哪里?
惟宽说:就在眼前。
那人说:既然就在眼前,我怎么看不见?
惟宽说:因为你有“我”,所以看不见。
那人说:那大师你,看得见吗?
惟宽说:又有你,又有我,更看不见。
那人说:没有我也没有你,就看得见了吧?
惟宽说:没有你也没有我,谁看啊?
真是精彩之极。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不过是因缘和合,一片虚幻,只有“忘我”才能“存佛”。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一人向大师慧海请教。
那人问:你们禅师,也用功吗?
慧海说:当然。
那人又问:怎样用功?
慧海说: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那人说:这跟闲杂人等有什么不同?
慧海说:他们吃饭时百种思索,睡觉时千般计较。
禅道,不过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饿的时候,就吃;渴的时候,就喝;遇见朋友时,便与他打招呼。禅道就是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悠然,随心,随性,随缘,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