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之路,借用前段时间牛老师的评价来概括就是叛逆得过于无厘头了。
牛老师是我们公司的HR,自从去年年中开始我的异动倾向被捕捉到之后,我和牛老师做过几次深入的交谈。组内的性格测试结果让我和其他人的性格差异被很明显地呈现了出来,牛老师对此给了我一些建议。我自小习惯了性格不在大多数之列,但是在一个团体里我被归结到和大家都不一样还是让我有些吃惊的。牛老师的工作是需要对大家对症配药,对于我来说牛老师可以帮忙提供一个第三方视角的参考,所以是各取所需,但是也算是建立了一场共赢吧。
是从高三的某次演讲比赛开始吧,我在竞争形势面前的不成熟尤其清晰地被表现出来,这种不成熟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它们现在也仍然会经常跳出来。只是我现在有能力去发现它并更好地运作它了。最近听闻某著名节目因为潜规则被叫停审查时,虽然活到现在,诸如此类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仍然不是具有一眼就可以看清哪个是被潜规则笼罩的结果的。因为大家都是优秀的好演员,而我因为缺少好演员的品质而走了很多弯路。那段路走得很累,但是现如今我仍然愿意给予它正面的评定:是我对自身能力认识的不足,也是我没能将成熟这件事真正参透和把持住。我感谢自己用疲累换回的精神自由,再选一次,我仍然会选一条难走的路,只是会用不一样的方式了。
所以,大学四年,我认识到我所处的环境的氛围后,我在茫然无措里让自己的反叛彻底地放肆了一通。但是那份看似充满力量的抗争背后隐藏的恐惧和无力,只有我自己知道。
那个时候,坊间都流传着我疯了的传闻。
在我有勇气成为“坏孩子”的那几年,我因为看懂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人间冷暖后而逐渐地变得真正有力量起来。我的叛逆正是为了找寻这股力量,而最终我历经艰辛如愿地找到了。
学校教育里从来没有人真正教给过我们面对现实该持有的真正受用的能力。思修课上,我因为写了一篇关于理想主义的作文,被思修老师点评了一通。那份点评没有让我陷于自我怀疑,但是让我看懂了被冠以老师之名的人,其实可能连自己的人生趣味都没有支撑起来,育人就更不可能了。当然,我承认,我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确实是太重了。
那些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三毛。但是,我的自私的、不切实际的浪荡之心,渐渐地让我在现实里对三毛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我把她和她的文字一起“珍藏”在了我的书架上。
毕业15年,除去开始时离经叛道地周折的那段时间,我的职场经历约等于13年。加入HRF算是我职场生涯正式开张,在此之前,我在游戏公司做过免费的实习生、在私企做过话务员、在健身俱乐部卖过健身卡、在家待过业,却唯独不愿接受帮助去开启一份捷径。我的专业最对口的有两个选择:考公务员或者留在大学任教。我量身判定,这两条路都不是我可以轻松触及的,更不是我可以按照既定方式走下去的。
我想我算得上是一个很热爱生命的人,所以在现实里,我给自己规划了很多想去实现的目标,只可惜吃了贪心的苦,想要实现的太多、践行的又太少了。
第一份话务员的工作是带着销售任务的,即便有销售压力,我仍然先用了一段时间去判断那个产品真正的可用性并坚持用我自己的话术而不是那几位所谓前辈们的“课本“快速上路。我最终用我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我自己,也没有让自己积累下对购买者的愧疚,当然,毫无疑问,路途并不平坦。那份工作,是以一条笨拙的短信:“My love you.”结束的,那个人,我大概知道是谁,但是每次想来都是会觉得又好笑又像是收获了一份无声的肯定。
第二份话务员的工作,以我被劝退收尾。每天给无数个陌生人打电话的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却毫无规划性的意义,对于不能认同就无法真正发挥价值的我来说属实是难以坚持的。我回到家毫无遮掩地抒发着我的不满,妈妈和姐姐默默地做了一个判断:“不能跟别人说是被劝退的。”事实上,何妨?如今的我,仍然这样想,何妨?站在现实里,我们需要应对的那么多真实存在的感受和问题,如果只用掩盖就可以解决,我们又何苦督促自己要不断保持学习和成长?那段工作,虽然我并没有留恋,被淘汰的不只是我、原因也并不全在我,但是多年后它依然会引起我的深思。面对不满,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就像临走时和那些同样在那份工作里煎熬着并感同身受的伙伴们好好告别那样,是不是可以和那份工作也好好告别?
这之后又经历过诸多之后,2011年我认识了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的奇葩老板J。从他对于一个英文名字表现出的矫情我就已经开始预见他的段位了。但是,那一年开始,我知道我需要真正面对现实的生活了,所以我努力收起原本的秉性、劝诫自己要耐住现实的束缚。
J年长我10岁,因结束了某大公司的职业生涯而将抱负转到新的公司。那家大公司的经历给了他十足的优越感--在我这个当时还没有大公司经验的后辈面前尤其想炫耀的优越感、也因为我的不予理睬而更加变本加厉想要展现的优越感。
我决定接受AS的机会,是因为,我觉得我需要去大公司看一看了,我不能再继续放纵自己那颗自由之心了。
我决定离开的时候,刚好是我历经忍耐最终用我自己的风格获得了J的另眼相看之后。J语重心长地像一个真正的长者和我聊了一次天。他问我真的想好了吗?那条路真的适合我吗?最后他说大公司的环境不比在这里,脾气秉性要收敛一些,记得要做到有一定收获再离开。
那一席话,算是挽回了一个好聚好散的局面,让我愿意记得那个叫做J的老男人。
T离开HRF的原因我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她加入AS之后不久说有一个空缺的机会问我要不要去。大公司,是我曾经避之的选择,因为那段时间对人际关系带来的疲惫感尤其厌烦吧。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对未来做起了理智的思考,所以虽然那不是我理想中的部门,确实会像JJ提醒我的:可以学到的东西可能很有限,但我还是决定去了。因为环境的限制对于我其实从来不是问题,我永远有办法从有限的视角里挖掘出更多可用的东西。所以,T是用着什么样的心态像我发起邀请并不重要,我的加入可以让她获取一笔推荐奖金,而我自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观望到更多的可能性,就算是达成了一笔双收的交易。
我毕业那年,正值全球经济危机,当时情形的恶劣和这两年因为疫情陷入的低迷不相上下吧。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我的困顿和经济危机有关。直到后来认识的差不多同一年毕业的前同事SJ,听他说完他在毕业初的几年的深刻经历,我想可能真的是那个时候的我过度沉迷于自己的状态而忽略了外界环境了吧。但是,我的困顿更多是我自食其果这件事,我始终是坚信的。
AS的前几年我确实没有学到什么,但是庆幸的是人际关系并没有大家描述的宫斗剧那般复杂--不是不复杂,只是没有宫斗剧那般复杂。大家各司其职,安于己任,所以我的各种探索心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日渐凸显出来。工作在我就是需要合作的,你跟我讲只需乖乖做好自己那点事儿于我自然是说不通的。不加以逻辑思考和判断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可以交给机器人执行的工作。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最终通过那个平台几经周折后结识了Red姐,我的职业路径因此得以转变。
和Red姐共事的四年,是我带有偏执的个人信任的四年,也是最终让我决定不再在职场中感情用事的四年。所以,半年前,李同学郑重地劝诫着我千万不要把工作和感情混为一谈时,我是赞同的。
相识四年,我和Red姐仅在我第一次提出离职时抽出时间坐下来好好聊了天。她听我讲了许多,给了我真诚的反馈,也给我了继续做下去的阶梯。那四年里,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从硝烟里存活过来的,没有精力哀怜任何人,但是每个人心里也都种下了埋怨,或多或少对向不同的人。
但是她从来没有置我于不顾,也没有对我的付出视而不见,这些她从来没有直接表达过的话,我从与其他人与我相处的或肯定或恼火或嫉妒的态度里更加坚定了。所以,在我,足够了。
那四年的职场,虽然仍然不是宫斗戏,但是却是一场历经劫难的取经之旅,永远有妖魔鬼怪在前方等着我,但是我也因此有了不惧怕鬼邪的能力;过程里虽然永远有挑战,但是也正是那些挑战让我很多鬼马的想法得以借机践行。所以,那四年,于我个人,算是收获颇丰。
那四年的结尾,大家用出乎我意料的暖意和我道别时,我有感动,也有反思。我在想,或许我也需要反省一下我的方式--待人的、解读事物的方式。那些没有用更直接的方式丢回去的不满也确实是我的遗憾,有的人,留下了情面只是在祸害人间。
AS的8年,我彻底成为了一个安分的职场人。当履历上因为出现AS的字样而闪着光时,我知道我是应该感谢当初T的邀请和自己的坚持的。尽管那8年里,穿梭在那几栋热闹的大楼里,我感受到的始终是无尽的落寞和孤独。
我相信每个职场人都是在这样过关斩将的日子里让自己拥有了更好地开启下一程的能力,无论是换了一个新的环境,还是只是某个清晨开始决心在当下的环境里释放崭新的自己。毕竟,不再因任何人蹉跎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我是带着一份警戒心加入当下的公司的。只是我没有想到过往的经历仍然是不够丰富的,我仍然遇到了比我预想的更为强劲的来自我的新老板的挑战,确切地说是我们彼此性格的差异向彼此发出的挑战。
我当然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担心的是什么,只是他从来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持有的勇气可以为我换回的是真正的受益,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表面的平静。
但是,将近3年走下来,我们都有默默地在为彼此的转变惊呼吧。在我,那份触达的喜悦虽然来自莫大的痛苦,但是它带我走向了目的地,便值得。
他过往持之以恒的付出,或许在他自己来讲是需要把他带去他认为的另一番自由的天地;而我所有的自律,在我就是我为自己换取的自由,一份可以更长久自如的真正的自由。
但是对于“难”的感受,我们曾经达成过共识:那是前行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职场十几年,我的遗憾,来自于那些没能充分表达时的顾虑、来自没能足够成熟专业的坚定、来自没能好好表达的诉求,但是从来没有来自过向自我发起的挑战。所以,那些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不要一错再错,让遗憾更多。
就像那个我相信明明是满怀期待地来和我说再见,却在突发状况面前习惯性过激反应的实习生,让结尾变得没有那么美妙但也因此格外深刻吧。但愿这份遗憾的感受,多年以后可以滋生出一个更舒展的你。
生活的艰难,真正深刻的意义应该是赋予我们轻松面对的能力,所以是什么让我们选择陷于艰难而不肯自拔?
走到当下,再回看,职场之路被铺满的稚气不再是我不肯面对自己的借口,而是反思。为什么它没有褪去得更早一点?那些固守的偏执为什么不可以早一点转变?
某些你念念不忘的名字,可能并不是真正同路的人,那些站在眼前的,也许才真的是。至于那些不值一提的名字,就让它们散落在空气里、尘土里,不必再记起。
当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后,我知道我真正做好了做一个安分的大人的准备。但是,没有什么规则是需要我们完全摒弃自己的判断和坚持而死死恪守的,我们需要给自己和所有规则共处的能力,但是也需要保留质疑它的勇气--适当的勇气。
我感激我的职场之旅,它一直陪伴我去往我想去的天地。那些路途中遇到过的人,但愿更多的都是可以笑着再相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