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中国东南,吴越两国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消灭对方。
吴越交战,吴强而越弱。越王勾践听从文种的建议,派诸稽郢去吴求和。诸稽郢能言善辞,一番话说服吴王夫差,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劝谏决定接受越的求和。诸稽郢说了什么,让夫差如此坚决的接受越国的求和?
汇总起来基本有三个意思:1、诚心悔过,感恩戴德。吴越交战时,越王勾践曾射伤吴王阖闾,本不可原谅,但是吴王夫差大恩大义,原谅越王。2、解释误会,推卸责任。边境的小摩擦只是误会,何况我们越王勾践带领二三老臣于边境叩首请罪,是您没有查明真相误会了我们。3、贿赂蒙蔽,诱之以利。越国专送嫡亲之一男一女驱使于吴宫并且答应每年供奉。
这段话里既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更没有提到将来吴对齐作战时以盟友身份出现,对吴国而言除了得到两个并不一定需要的人(甚至还有可能是间谍)和每年的贡品外,没有实质性的收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夫差不顾谋臣伍子胥的劝谏,力排众议地接受越国的求和呢?有人说是诸稽郢谦卑的态度感动了吴王,也有人说误会之责让吴王产生了羞愧,亦或是利义蒙蔽了双眼?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对但又不全对。诸稽郢的这番话是起了作用,可是只是催化剂而已,真正使夫差答应越国求和的是他的虚荣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当他居高临下地睥睨着这个卑躬屈膝的越国使者时,他的虚荣、刚愎自用和目空一切一下子放大了数倍,他想要的就是这样的臣服姿态,他想要的就是被人高高的抬起。他哪里知道这个佝偻着的身影内心的憎恨。“孤不敢忘天灾”“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绵里的针随时准备刺出,可惜夫差作为一个胜利者丝毫没有觉察。相反,诸稽郢的示弱更让夫差觉得越国不堪一击,想要消灭是分分钟的事。何况夫差的大志在于齐国,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把身边的越国当回事。对于勾践——这个身边随时可能壮大起来威胁自己的人,他从来不去正视,不去好好分析。出现在他眼里的勾践是个懦弱的人,他不知道背过身的勾践阴险奸猾城府极深,能忍更能狠的一个人。就像伍子胥说的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伍子胥看到的越国是“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这是一条一旦长大(而且一定会长大)会随时咬你一口的蛇。可惜,这些分析夫差根本听不进去。这就为以后吴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相反,越王勾践始终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一个能卧薪尝胆十年的人,意志之坚强非常人可比。最为关键的是勾践太了解夫差了,“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他知道夫差就是一个虚荣刚愎自大的人,“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伍子胥一眼看透了勾践低垂的头颅里计谋,提醒夫差不要被耍。殊不知,喜欢被人奉承抬起的夫差很受用这样“耍”。他甚至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虚荣之心昭然。
这样的夫差和这样的勾践,势不两立于东南大地,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俗话说,失败者自有其可悲之处,胜利者一定有其过人之才。吴王夫差的失败自是他的咎由自取,但是,对越王勾践我还是喜欢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