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是个小地方,当地多数人潜意识里对外来人员是排斥的。毕竟那时外来人口很少,我们是大量涌入此地的第一批外地人,哪怕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也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
当然,这样说太绝对了,毕竟也有极少数本土人用宽广的心胸包容、接纳了我们。
晓黎就是这样的特例。她与我们一样是应届毕业生,只不过她没有严格的乡土界线,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我与晓黎的熟识始于工作第一年的中秋节。
中秋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我们这些外乡人却是有家不能回。有个男同事说节前两天他最爱听陈星的《离家的孩子》,听几遍就哭几遍。
这首老歌已经没多少人记得了,附上歌词唤醒大家的回忆。
“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没有那好衣裳也没有好烟,好不容易找份工作辛勤把活干,心里头淌着泪,脸上流着汗。离家的孩子夜里又难眠,想起了远方的爹娘泪流满面,春天已百花开,秋天落叶黄,冬天已下雪了,您千万别着凉。月儿圆呀,月儿圆,月儿圆呀又过了一年,不是这孩子我心中无挂牵,异乡的生活实在是难……”
歌词写得凄凄惨惨戚戚,最能引起身处异乡之人的共鸣,男同事没打诳语,节日时这样的歌曲越听越觉悲凉。
大家感同深受,商量着干脆凑份子聚餐,过个仪式感满满的节日。
那晚晓黎原本可以和家人团聚,又怕扫了大家的兴致,就响应了“号召”,与大家一同去了酒店。
聚会很成功,席间其乐融融,大家暂时忘掉了思乡的哀愁,只是我好像心里不踏实,总惦着把没完成的工作收尾、给家里打电话这两件大事。
晓黎恰好与我邻座,见我心不在焉的样子,柔声柔气地对安慰我﹕“这里人多热闹点儿,总比你一个人呆在寝室里好,你多吃点儿,吃完饭我们还有别的节目。”随后,她在顾及整个氛围的同时,也不忘躲在热闹背后的我,时不时地聊上几句,让我没有受到冷落。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晓黎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女孩。她没有江南女孩的娇矜与任性,反而多了几分北方女孩的平和与宽厚。
人们常说好人终有好报,现实生活往往是这句俗语的反例,善良的晓黎遭遇了上天极不公平的对待。
两个月后的深夜,晓黎眼睛痛得厉害,被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连夜转院至杭州治疗、手术,这个过程又经历了两三个月。眼病弄不好就会出大问题,可想而知她当时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
视网膜脱落的根源在于用眼过度。晓黎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在寝室里常常熬到深夜一两点钟,长期的疲劳致使眼睛不堪重负,直至来年春节过后她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病痛的折磨还在其次,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晓黎先后遭遇了丧父丧母的悲痛。经历了这么多,晓黎的性情也大有变化,遇到有人言辞不客气或暗含讽意时就狠狠地反唇相击。
一次,同事拿评职称的事调侃她,结果被她犀利的语言弄了个自讨没趣。他只得自我解嘲地说﹕“晓黎,以前别人开玩笑或攻击你时,你都默默承受,现在知道还击了,而且还能击中要害。”
晓黎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一味委屈退让,无论对谁都能做到不卑不亢,在大事决断上有男子汉敢于担当的气魄。我欣赏她柔中带刚的性格。
这世上左右逢源的人很多,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真正愿意无私帮助他人的少之又少,晓黎恰是这少之又少中的精品。
有同事阴阳怪气地称她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其中的讽刺挖苦显而易见,晓黎听了却一笑置之。
后来,我搬出了单位的宿舍,与一位熟悉的同事因租房有了摩擦,当时倍感人心叵测、人情淡漠,与晓黎闲聊时无意间提及此事,她不顾我的极力阻止,马上打电话帮我联系,约好隔天一起看房,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但她的热心真得让我感动。
晓黎,这个古道热肠的好女孩,总是在不经意间感动着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