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过去一年读36本书的感受。
(一)为什么一年可以读36本书
2020年我读完了36本书,是我目前读书最多的一年。(注意是读完,没读完的不算。)2019年这个数据是20本。
2021年不用想了,1月份刚过去半个月,已经干掉4本了,今年绝对又要创记录。
36本书,对于一些大神来说,这个数字还不到秋叶、樊登等老师的零头,但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所以也有必要复盘一下这过程中的得与失。
问题来了,为什么可以读这么多?
一是习惯改了,从纸质书阅读变成了以电子书阅读为主;二是学会了主题读书法,这个方法的确很好用。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习惯了电子书的阅读。
一直喜欢纸质书的书卷香,一直喜欢纸质书翻开时的手感,对电子书有些排斥,但当自己在2019年慢慢尝试了一年后,终于"上瘾"了,2020年就停不下来了。
纸质书受场景限制实在太多了,携带更是个问题,而电子书在方便性方面,可以做到秒杀纸质书。电子书不但可以读,还可以听,应用场景简直翻了好几倍。
这一点也说明了,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在阅读方面,我也开始尝试主题阅读——集中某个领域的一个主题阅读,这个效果的确很好。
因为是一个领域的,又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看了一到两本之后,会发现很多类似内容,熟悉的内容可以快速略过,这样读起来就会很快。1月份14天读了4本书,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这里的体会是,方法非常重要。主题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方法对了,效率自然高了。
(二)最大收获是什么
2020年是收获最大的一年,最大的收获主要是认知的升级、格局的拓展,而这得益于读书。
现在感觉自己看问题,能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了,思考问题也能尝试一些不同的角度了。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点出了升级认知的3大途径——读书、走路和阅人。对于我这样阅历有限的宅男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读书之所以提升认知,是因为它的本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减少自己寻找摸索乃至试错碰壁的过程,直接吸取前人的经验,做到格局的迅速拓展。
(三)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哪里
一方面,要提升读书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阅读,减少时间无意识的浪费。
速度提上去了,质量也迫切需要提升。
读得多,但是记不住,看过就忘。秋叶老师的好几本需要反复看,当时看的快,回头又要重看,反而浪费时间。根源还是思考没有跟上,吃了很多,没有消化,直接排泄了。
这就需要刻意的训练自己,比如读10分钟思考20分钟。如果不能深度思考,这种学习效率也终归是有限的。
另外,还是要聚焦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的注意力太容易分散了。好书太多,而时间也实在有限。如何才能在平衡好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的提升自己?
这就需要带着问题读书,坚持按主题读书。结合某个阶段最关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中长期目标,有意识的寻找相关书籍做主题阅读。
(四)2021年应该怎么做?
1.速度还会提升,但我希望能慢下来,能把效率提上去,希望自己可以学得扎实一些。
希望自己通过输出倒逼输入,逼迫自己不断思考。
2.希望可以融汇贯通。多学科转换,可以扩大自己视野、迭代思维方法。
3.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方式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