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65天《幼官 第八》第8~9段
原文阅读
一会诸侯,令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四会诸侯,令曰: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薮泽以时禁发之。五会诸侯,令曰: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必以时。六会诸侯,令曰:以尔壤生物共玄官,请四辅,将以礼上帝。七会诸侯,令曰:官处四体而无礼者,流之焉莠命。八会诸侯,令曰:立四义而毋议者,尚之于玄官,听于三公。九会诸侯,令曰: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九会,大命焉出,常至。
千里之外,二千里之内,诸侯三年而朝,习命。二年,三卿使四辅。一年正月朔日,令大夫来修,受命三公。二千里之外,三千里之内,诸侯五年而会;至,习命。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十年,重適入正礼义。五年,大夫请受变。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置大夫以为廷安,入共受命焉。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
字词注释
[1]玄帝:即玄宫之帝,实即居于各图之中的最高神。
[2]师役:指战争。
[3]孤:幼而无父母,谓之孤。
[4]食(sì):供养,养育。常疾:残疾人。
[5]孤寡:孤儿寡妇。
[6]百取五:即收百分之五的田租率。
[7]市赋:市场税。
[8]关赋:关卡税。
[9]偕:齐同。
[10]以时禁发之:按照季节进行封禁或开放。
[11]食:犹言“血食”。即祭享的意思。
[12]生物:所出的物产。共:供。玄官:当作“玄宫”。意谓供奉于玄宫。
[13]四辅:官名,古代天子身边的公卿大臣。此处泛指辅政或助祭的大臣。
[14]官处:居官,在官舍。四体:手足四肢。
[15]流之焉莠命:列入不良之类。焉,于。莠,田中杂草。此处指污辱、扰乱政令的官员。
[16]四义:四仪。义,同“仪”。即四体举止。毋议:即不遭非议。议,论难,非议。
[17]尚:推举,选拔。
[18]听于三公:听候三公评议。三公,周代有两层意思,一指司马、司徒、司空,一指太师、太傅、太保。皆为高级大臣。
[19]封内:疆界内。
[20]为币:行币礼。币,古时称帛、玉等进贡的礼物为币。
[21]大命焉出:言九会诸侯,天下命令于是出自我,诸侯率服。
[22]常至:指九次朝会之后,诸侯各国应遵照常规,按规定的时间至齐受命。常,常规。
[23]习命:修习政策法令,熟悉政令。
[24]三卿使四辅:此句是说,诸侯三公受命于四辅。使四辅,接受命令。
[25]令大夫:官名,位在“列大夫”之上。来修:谓诸侯使命大夫来修好。
[26]会:指诸侯亲至王所朝见天子。
[27]名卿:即“命卿”。命于天子之卿。
[28]適:通“嫡”。嫡子。这里指诸侯世子。入:入朝。礼义:即礼仪。
[29]五年,大夫请受变:俞樾云:此二句当在下文“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之下。受变,此指学习政策法令。
[30]世一至:指三十年来朝一次。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31]廷安:廷宴。在朝堂举行宴会,以示和好。
[32]入共受命:负责向朝廷进贡,接受政事、政令。入共,犹“入贡”。
译文参考
一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没有得到玄帝的命令,谁都不能发动兵役进行战争。二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要奉养长者、抚育孤儿,供养身有残障者,收养孤儿寡妇等。三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田租只可征收百分之五,市场税只收百分之二,关卡税只收百分之一。不要让耕田和织布的用具缺乏供给。四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修整道路,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山林和湖泽须定期依时封禁和开放。五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整修和恢复春秋冬夏的常规祭祀,天地山川的传统祭礼,必须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六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用你们国土上的出产物进贡玄宫,请四辅协助,敬奉天帝和礼祀五岳。七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手足四肢四方面有不合于礼法的,以秽乱教化的罪名流放。八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四体方面能树立仪则的,举荐于玄宫,予以赏赐,由三公决定其任用。九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说:用你们封地的财物和特产作为币礼来朝贡。九次会合诸侯之后,大政方针由此颁定,以后朝聘不断,诸侯奉命成为常规。
距离在一千里之外、二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三年君主须朝会一次,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两年派遣三公出使,接受四辅命令。每年正月初一,派遣令大夫来朝修好兼学习政令,到三公处接受命令。距离在二千里以外、三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五年君主须来齐朝会,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三年,派遣三卿前来朝廷请求指示、接受命令。每隔两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报告国情的吉凶。距离在三千里以外的诸侯国,君主三十年来齐朝见一次,每隔十年,派遣负有重任的诸侯世子来朝廷,修正礼仪制度,以尽礼仪。每隔五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学习新变更的政策法令,请求接受治国的指示。安排大夫一人作为接待官,负责宴会款待,并负责交纳贡物、接受命令诸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外。
核心内容解读
本段内容一一描述了“九会诸侯”的内容,涉及到由玄宫(最有权力者)掌控的九个重要方面:不可随意发动战事,照顾孤寡老病等,控制田租关税不可多收,修整道路、统一度量衡、管理山林湖泽,恢复春夏秋冬、天地山川等传统祭祀,敬奉天帝礼祀五岳,流放处罚不合礼法者,赏赐举荐立仪者,诸侯朝聘奉命常规化等等。各个诸侯国根据距离远近不同,朝贡的频次和规格不同。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最正宗的春秋“霸主范儿”。与一般的理解不同,在先秦时代,霸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道德上的肯定。霸字是假借叔伯的伯字,相当于“老大哥”的意思。按照《左传》的评价:五霸辛苦自己,安抚诸侯,不能欺负和吞并弱国,而是要尊奉天子,维持天下的秩序。也就是说,要当霸主,不仅要有武力,还得有道德力量。比如,卫国受到戎狄攻击,国土沦丧。齐桓公就派军队把卫国的难民给保护了起来,还提供物资救援。他还支持过丢失国土的邢国整体搬迁。
在诸侯眼里,齐桓公应该是个威严的好大哥,毕竟老牌的诸侯国,都是一个老祖宗,起码是亲戚关系。在齐桓公的时代,霸主们还想象不出改朝换代做皇帝。他还是遵守礼法的,对他来说,能号令其他诸侯,让他们来开自己的会盟,九会诸侯,就是他人生的高峰体验了。
然而,齐桓公的霸主政治,用现实眼光看,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国内民众也看不到什么好处。霸主政治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大国的地位和力量,保证自己的利益在国际间顺畅的通行,而不是抒发个人情怀。后来称霸的楚国和晋国,道路就完全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军事发达而文化落后。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周天子对新晋的强国很忌惮,经常给齐国制造麻烦,鼓动过郑国背叛齐国。而齐桓公所尊的,也不是具体的周天子,而是周朝的尊王道,也就是礼法。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中国古代周朝的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的时候,提出了“官僚制”这个概念。他认为,官僚制是按照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实行等级制,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上上级,所有的层级都依据规章制度来运作,就像流水线一样。韦伯所说的这种官僚制,是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描述,它跟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相似的地方,比方说,都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上下级界限分明,都按照规章制度运作,等等,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这跟古人对官僚政治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古代中国没有官僚政治这个词,但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官僚政治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发达。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官僚政治有所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事君治民:为君主服务,执行君主的指令,统治管理人民。也就是说,官僚处在君主和民众中间,有两张面孔:在君主面前,他们是臣子,必须顺从君主的意志;而在老百姓面前,他们又是父母官,掌握了很大权力。
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官僚制”不同,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本质是君主官僚政治,或者说帝制官僚政治。因为君主要进行统治,必须依靠一批专业人士,这样的专业人士被称作官僚。
资料显示,夏代就设有专门的官职,负责收税,处理犯罪问题,管理农业、畜牧业等事务。到了商代和周代,中国的官僚政治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周代,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制。
首先,是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的明确划分。周代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所在的区域是中央政府,各个诸侯国,像齐国、鲁国、晋国,相当于地方政府,这样就出现了中央官员跟地方官员的区别。
其次,是建立了严密的等级制。在周代的官僚体制中,周天子位于顶端,他的下面是诸侯,相当于天子派往各个地方的最高长官;诸侯下面是卿大夫,担任各类官职,帮助诸侯管理国家,属于中高级官员;卿大夫下面还有士人,士人们承担具体工作,有点像现在的基层官员。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结构里,周天子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诸侯只需要履行完对周天子的法定义务,回到自己的封地上,诸侯做什么事,周天子是无权干涉的。同样,卿大夫也能在自己的封地上做主,诸侯不能随意干预。这就是分封制的精髓,所以,这时候周代的官僚政治不能叫做君主官僚政治,因为周天子还不是专制君主。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君主和官僚集团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地说,专制君主开始出现了。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王室把都城从西安搬到了洛阳,史称东周,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整个国家陷入动荡,诸侯们开始互相攻击,而且越来越频繁。
据学者统计,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至少发生了762次战争,平均每年多达4次,很多弱国、小国都被强国吞并了。激烈的战争让诸侯认识到,原有的官僚体制不够用了,只有把权力集中起来,才能聚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此时涌现出来的君主,齐桓公、楚庄王、吴王夫差等人,和他们的前辈比起来,权力是大大加强了。但是光这样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才能保障君主掌握绝对权力。这方面的范例,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有了郡县制,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算是定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了36个郡,约一千个县。秦朝灭亡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并且不断加以完善。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无论朝代怎样更替,郡县制都得到了保留。可以说,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态。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萌芽于夏商周,定型于秦汉,持续两千多年,基本形态是郡县制。中国古代官僚集团由中央的秘书班子加六部和地方官员共同组成,由科举制维持再生,这是非常可贵的。不过,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存在过度集权、官员利己、缺乏实际治理经验等诸多弊端。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李志安;杜家骥,中华书局,2015年9月
《失败者的春秋》,刘勃,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19年6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