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签售的时候,总是有很多读者问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记不住是否要读?
我的答案是读书是为了提升认知和思维水平去解决问题啊。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人们的思维水平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就会有差距呢?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当他找不到工作,或者深深陷入到迷茫中的时候,他的思维是:
“我该怎么办?我什么都不行,现在的企业都没有我能做的岗位,某某行业都是没有发展的,大公司一定不要我,小公司肯定又会过度压榨……”这样的思维,那么十有八九,他会选择逃避问题,沉浸在情绪问题之中难能有所突破。
但是如果一个人思维是:
“这个问题非常困扰,但是我应该剖析恐惧的来源,把问题分层进行解决,解决最直接的问题。”
那么他会极少受到情绪的干扰,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的解决办法。
人们的思维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结果。
我之前在采访百度糯米的运营负责人李明轩的时候,他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那就是:一个人做选择的初衷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他还生动地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妈妈做饭没有米其林餐厅的厨师好吃?因为妈妈想让你吃饱,而厨师想的是如何把这件事做好。
这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人内心深处的每一个闪念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果。”
提升思维的过程就是在控制内心深处的闪念。
仔细观察,人生所有时刻的结果都和你做决定的初衷基本吻合,当然对于不经常思考,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讲,是没有脑子去辨别差异的。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思维水平不同的人,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会有极大的差异,得到的结果也是绝对不同的。
我在和小灯塔合作做一个关于选择的朋友圈内容的时候,下沉了很多读者。
他们的问题也都很有趣。
有趣在他们知道很多原理,但是总是卡在问题之前。问题永远都出在问题之前。比如,他们知道自己要聚焦在一个事业方向,一项技能上,但是问题是如何聚焦。
这个问题类似于,你告诉一个迷茫的职场人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他会告诉你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你再进一步告诉他要搜集信息,浏览网站和媒体做自己的信息数据,做分析学习,最终可以确定自己的方向。然后他会问你怎么搜集。
崩溃不崩溃吧。
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不正确。他们想要的是跳过自我思考的部分直接得到要做的事情,奴性化很重。
读书,经历,提升的就是我们的思维水平。遇到问题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
之前2015-2016年我经常在微博和微信里做一个书单分享的内容,叫七芊推书。推荐一些我觉得特别好看的书。
前几天翻看2016年的书单的时候觉得我过去推荐的书真的太好看了,有几本我最近若是有时间都希望重新看一遍。比如《蓝另一种蓝》这本,比如希区柯克的《后窗》,比如东野圭吾的《恶意》,最近有时间都想重新看看。
今天还是和过去一样推荐几本,我最近在读的非常受益的书籍。
1.《流量池》
成功解决了我在品牌公关这个领域里遇到的问题,如何实现品效合一。过去我做的比较多的是娱乐营销和行业影响力,但是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品牌美誉度和转化度之间的完美平衡。这本书解决了我当时做项目的很多困惑。
推荐给互联网的品牌公关从业者及一些想要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它梳理了很多底层逻辑我觉得很有趣。
2.《创业36条军规》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师北宸老师推荐的。很适合创业初期的人梳理自己的逻辑和方法。如何用人,如何做策略,这本书我看了大概有三遍。因为每一遍都能有一个不同的感受。这本书已经被我画的面目全非了。
做一件事会发现,逻辑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知识其实都是在奴化一个环境一个岗位上的人。跳脱出这样的环境和岗位之后会发现很多规则是不一样的,不正确的,这也是我几天前在微博上写的一句话:换位思考,位置先换了才能思考。如何能够最快地知道老板在想什么?你做老板就知道老板在想什么。才会发现你之前深信不疑的很多东西可能只是规则里的一处谬误,跳脱出这个规则,这个谬误也就不存在了。
3.《企业融资》
这是一本我觉得非常实用的书,在哪步看哪页的感觉。
里面有一些商业计划,商业逻辑的内容,觉得非常受益。
尤其是提供了很难得的一些行业内部的机构名称和媒体名称,让你做事情的时候变得高效省力。
4.《人为什么活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有了这本书。很薄,很短时间就读完了。
我看了下稻盛和夫的简历,他出生在日本非常边缘化的地方鹿儿岛。要知道这地方是我们留学都懒得去的地方,因为太偏远了,而且鹿儿岛的人说日语,日本人都听不懂。在这样闭塞的地方成长的人,思考能力很强就说明思维都是非常复杂缜密的,因为城市闭塞,获取知识就只能通过书本,教育,大量地通过这种渠道获得认知,这样的人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感知度在那个年代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梳理了很多人活着的底层逻辑,其中有一个人和天命本身的观点选取的是中国的《阴骘录》里面的故事,人和天命的关系是信命本身的存在而不信命本身的固然。这个理念如果深刻理解的话可以突破一切瓶颈。可以一读。
5.《万万没想到:用理科生的思维看世界》
这本书是非常好的朋友推荐的。
其中有一处关于学习的方法是我非常受益的。
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是,职业本身需要我学很多东西来应对的问题,但是我无法真正意义上让所有的技能和知识齐头并进,而且还要做更多的方法方向上的把控。这本书里提供了一个我过去意识得到但是没有总结出来的点,那就是在学习区内学习。也就是说你想实现什么,就专心在这个目标里学习。和最专业的教练一起练习。其中有一个理论我觉得完全刷新了我对知识本身的认知,那就是学了知识之后为了能够用它产生结果。
一本讲思维和学习方法的书。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早几年就能够掌控这些优秀的方法就可以过更好的人生。
6.《the membership economy》
这是一本纯英文的书,讲的是会员经济。
是我之前在爱奇艺工作的副总裁推荐给我看的。
因为我非常希望了解会员体系的整体构建。
任何商业都是有基本逻辑的,基本的逻辑和方法让我们更加了解整个生态如何操作。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启发我去看一些原版的书籍。我这些年读日文原版的书籍读的都很少了,但是看完这本书觉得原版还是比翻译版本的价值更大。
7.《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权衡利益得失****》
无功无过的一本书。讲一些权衡利弊的方法我很喜欢,但是很多经济学的知识太枯燥了。
我最近看书太直男了,都是一些逻辑啊,思维啊这些,大概因为我过去读的文艺流太多了,洗洗脑子。
比起音频,视频啊,我更喜欢看书,大概是个习惯的养成吧,我二十多年都一直坚持每个月看书,至少能看5本。
篇尾留个彩蛋:说两本我看了就想撕了的书!
- 《Choosing not to choose》选择的价值
真的看到一半就想撕了,真的看不进去。
到最后我真的把这本书撕了,怒了,枯燥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讲了一个默认规则的设置,然后没有一点案例,全部都是作者本人才能看懂的理论,看完之后就觉得浪费了时间。已经被我扔了
- 《必然》
真的,这本破书,是某知名杂志社的主编推荐的。我买了一本来看,看完之后觉得这位主编自己一定没看,因为她可能看不懂。我节选一段你体会下这个文风,可以说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成一句话一个段落,就很欠打。
体会一下这个文风:
“我是个有点老派的人,仍然喜欢在手里握着小的一些屏幕。我最喜欢用的还是和我大学时候那种有皮革保护套的屏幕(屏幕是新的,但是保护套是旧的),这种屏幕和我毕业后拍摄一部讲述睡在商场里的移民纪录片用的是同一种屏幕,我的双手已经习惯了它,而它也已经习惯了我的手势。“
我真的想把这两本书的翻译拉出去处死。外文书还是要看原版。
好了,今天到这了,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