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文章《无病呻吟:简书浪费了我的时间》里总结了自己一个多月来关于简书写作的矛盾和困惑。文章收到了一些读者的评论,很多简友也谈了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文章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让我很兴奋。
我一直将简书写作当成写作体验。因为写作是作家的职业,我作为一介凡夫俗子,作为芸芸众生,纵然妙笔生花也多为哗众取宠没有思想深度。体验写作是很美妙的,就像很多大城市里的贵族阶层去郊外的农田体验农民的生活一样,只是体验农民生活是要花钱的。
简书写作给最大的感受是充实。很长时间没有这样充实感觉了,写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写着写着一上午就过去了,写着写着一个周末就过去了,写着写着窗外已是柳绿花红,春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已经到来。
这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当你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忘记时间的流逝,你会心无旁骛的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当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他的相对论,他做了一个比喻:你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把写作比作“美丽的姑娘”似乎有些难为情,但写作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时间飞逝,体会到了何谓充实。每天工作学习之余的时间里,自己就像元帅调兵遣将一样调遣大脑里的文字开始遣词造句,虽然不能妙笔生花,但当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情绪形成了一句句自己感觉还算优美的句子时,那种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这是写作带来的充实感,但简书写作也让我变得浮躁。
高考失利后我痛定思痛得出失利原因:浮躁。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你可能很在意别人对你的批评,不乐意接受他人指出你的缺点,那是因为你的缺点还没有给你带来痛苦。
后来我一直努力克服自己的浮躁,在接触简书之前已然不知浮躁为何物,我觉得自己不会再浮躁。只是没想到写作再一次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的浮躁,高考过去十年而我似乎没有变。
每次写完文章投稿后我都会惦记着能不能通过投稿,有没有人点赞,阅读量多少了,有没有人评论。这种焦躁的情绪让我吃不好、睡不好甚至影响了工作,很多时候做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也在想着有没有人阅读、点赞……手机更是不离手,虽然这些东西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一毛钱的好处,但心里边就像着了魔一般无法摆脱,这种焦躁的情绪常常让我感到不安。
都说游戏玩多了影响身心健康,没想到写写文章对我的心态产生了这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人说通过写作可以促进自己的阅读量,最初我也是觉得自己阅读量太少,才想通过简书写作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因为有《读书》专栏,可以发表书评、读书心得等,我觉得这是督促自己阅读的好方法。
读书是学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写书评、读后感、读书心得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一边看书一边写心得,简书似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与理论结合是很多人向往的最高学习境界,然而我似乎不存在这样的效果。每当我看书的时候,想写作的念头就很强,一本书刚翻了几页就想写一篇文章,但左思右想就是写不出来!
写不出来就继续看书,看了几页又想写文章,还是觉得写不出来,然后就继续看书。如此反复,心情越来越浮躁,最后毛毛躁躁地看完了书而无所收获,写文章的心情也没了。
在简书写作以来,自己的读书动机开始不纯了。很多时候看书是为了写作而看书,而不是为了学习、休息而看书。看书时没有了以前那份安静与惬意,一些文学经典,一些名家名著,一些需要静下心来反复读的书,好像读不下去了。
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我停下笔来,关于阅读和写作确实要做一些改变了。因为越是功利越是学不到东西,越是功利越是浮躁。浮躁了灵魂便会浮躁了人生,这样下去,我想卸载简书就很必要了。
记得简书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写一篇文章时,首先问自己3个问题:
1.你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2.这篇文章是否能让你自己感动?
3.坚持写作是否是因为爱好大于获得点赞和评论?
我想在读一本书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
1、阅读之前问一问自己: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2、要花上至少三倍于读书的时间用来思考书的内容。
3、没有看完十篇以上文章就不要提笔写作,没有看完一本书也不要写书评、读书心得。
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写作,读书需要不断地积累,读书是“厚积”,而写作是“薄发”。
大文豪林语堂讲过,兴味到时拿起书本就读,才叫做真正的读书,才不失读书之本意。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总结过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只有理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去读书,随心所欲地去写文章,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寻找读书的惬意,探求写作的乐趣。
文因情而写,书随性而读,我想这才是读书写作应有的状态。随情随性去写作,心就能静下来,浮躁就会远离自己,这时候读书写作便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时候读书写作便会给你带来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