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数学,大家可能以为它除了考试就没什么用处了。
但不是的。
数学真正的功用,是背后的数学思维。
包括有序思考、正向、逆向思考、逻辑思考、发散思考等等思维模式。
比如,你说话是不是很啰嗦、条理不清呢?逻辑思考,能够帮助你清晰、有条不紊地表达。
你是否很努力,却没有多大进步呢?如果你能用有序思考、规律思考,就很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努力的方向。
就像我玩音乐,只摸清了吉他的五六个和弦,钢琴的几个曲谱,就能从中引申出其他乐理,开始编曲、写歌了。
天底下的事,都可以用数学思维,找到套路。
而数学学得好的人,也更容易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他们有条理、有逻辑、有办法。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
在我做数学教育的十多年里,
我发现咱们中国这三类学生是最多的:
第一类:学生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考试成绩经常不及格;
第二类:学生深受“题海”之苦,每天做很多习题,上各种辅导班,可是遇到同类习题还是不会做。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你真的应该引起重视了。因为TA还深陷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方法里。
第三类:学生存在的问题,最容易被家长忽视。
那就是看起来数学成绩很好,但其实是“高分低能”。只会考高分,却不懂数学背后的真正原理,很难举一反三。
所以只要你稍微观察下,就会发现,很多高分的孩子,到了高年级要学习比较深的数学时,成绩就落下来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比国外的孩子好,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未来的潜力都远远不如人的原因。
从过去到现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用传统学习数学的错误方法,学得艰难又低效,白白耽误了时间。
曾经的我,是国际教育集团学而思的“明星讲师”。成功帮助数十万孩子,学好数学、爱上数学。也帮助很多数学不及格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拿到高分!
我一直坚持:只要用对方法,没有学不好数学的孩子。
挤奥数班、题海战术、套公式
中国孩子学数学的方法,几乎都是错的
中国孩子最常见三种学习数学的误区。
第1种,就是在传统奥数班,赶鸭子上架。
有些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也要把孩子送进奥数班。
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可怕的数据:传统奥数,只适合前5%的孩子。也就是说,100个孩子里,有95个孩子,并不适合用传统的方式学奥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传统奥数的教材,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很多题目,连大学教授都很难解开。
孩子的心智还未发育健全,就让他学习高难度的知识,看起来是赢在了起跑线,但揠苗助长、发育不良啊。
第2种,题海战术——学习兴趣的灭顶之灾。
很多人认为题海战术是有效的。
嗯,我承认,低效也是一种“有效”。
这很容易理解——当你不断重复做题,自然会对各种题目产生条件反射,通过机械记忆解题。
但,代价真的太大。
大多数的孩子会因为题海战术,消磨掉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此闻风丧胆,形成心理阴影,能离多远有多远,甚至此生不再碰与数字相关的工作。
第3种,套用题型和公式——学习成果的表面高效。
有一种孩子,每节课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一到考试,题目稍微一变就懵了,这时若你告诉他“这是什么题型”,他马上可以套用公式完成解题。
他有真正理解这个公式吗?显然没有。他并没有判断题型的能力,只会套用公式。
我见过太多长期受“题型+公式”训练的孩子,很多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只要是他没做过的题目就直接放弃,因为他已经习惯套用现成的。
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不得不怀揣着两层担心,
一是担心他是不是真正理解原理
二是担心他会不会养成习惯,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没有现成公式可套的,
教会孩子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啊。
所以,学习一定要用巧劲。
学数学,最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开窍”。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数学“开窍”呢?
我的方法是:别给筷子,先给孩子一碗饭。
传统的教育,都喜欢直接告诉孩子方法,教孩子用筷子吃饭。
但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先给孩子一碗饭,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找工具吃饭。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弄脏小手、会走弯路,但当他最终自己学会用筷子吃饭时,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技能。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孩子用数学思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培养起来之后,孩子学什么都能“开窍”。
十多年来,我成功帮助很多数学成绩一般、不爱数学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拿到高分。
我的学生齐齐,就是最佳范例。
齐齐数学成绩一般,刚到班上的时候,还跟不上进度。但我坚信:只要用对方法,没有学不好数学的孩子。
于是,我专门拿出了一天的时间,教齐齐看课本目录,从目录的大标题到小标题,引导他把一学期课程的内在逻辑、课程设计的思路搞清楚。
先有整体的大局观念,再逐个击破每一课的知识点。
就像在沙漠中探险,先拿到地图,才能少走弯路。
跟别人刷题目、背题型不同,每个知识点,我只教齐齐做一道题。
从一道题里,去发散思考,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道题?
把所有相似的题型都汇总到一起,
再从出题者的视角观察: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
为什么要这样提问?
到底是在问什么?
题目还可以怎么变?
像这样吃透一道题,比做一百道题更加有效。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到3个月,齐齐的成绩就一跃成为班里前三。
“数学好,一切都好”
人人都可以用数学,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