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小区的地下车库在改建,有一段时间了。原本车辆进出口都是北门,后来改成了单行道,东门入,北门出。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榴小轩爸爸经常开车回家时,习惯性地就开去北门,发现不对,再开回东门。呵呵,大脑就像被自动导航了一样。
其实当我有意识地观察自己行为时,发现自己每天有很多行为都出自于习惯。比如点咖啡,看了一遍菜单,结果还是习惯性点那一款…
最近第二次读《微习惯》这本书,关于里面大脑的运作机制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重要的是在明白了这些之后,就可以设计出来方法,然后有意识地应用到生活中。
作者在书中提到:重复就是大脑(潜意识)的语言,而我们建立习惯的目标就是用重复来改变大脑。
有的时候大脑会抗拒改变,除非给大脑一些回报。所以从大脑的角度来看,要改变习惯,就需要在这两个关键点上下功夫:
第一点:就是重复,重复这个行为一段时间后,直到大脑可以自动完成这个过程。
第二点:刚开始改变一个习惯时,当大脑有抗拒改变原有的时候,就要及时给大脑“回报”,那么大脑就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那么就可以实现重复。
当明白了这两条路径后,就可以思考如何站在“教练”的角度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时,去实践这两个关键点。
我自己的感受是分两块:
第一块:如果是想改变一个孩子的“暂时的坏习惯”,比如回到家第一时间想玩,不做作业,那这属于要改变孩子大脑里原来的行为路径的,那就需要给孩子大脑“回报”。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这个“回报”,达成一致后就可以进入到第二步骤,重复,重复再重复。直到父母不在时,回到家第一时间也会主动完成作业就算习惯养成了。
第二块:如果是想给孩子建立一个新习惯。那我觉得刚开始的“习惯导入”很重要。如果一开始这个行为就让孩子大脑感受到快乐,那后面重复的概率就会越高,重复执行的难度也会降低。
比如我引导榴小轩研究化学,刚开始是买了一套实验玩具,可以调颜色,做简易实验的那种,吸引兴趣。后来在他自己的iPad上下载了个元素游戏,他玩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及时买了两套化学方面的书《这就是化学》和DK系列的化学启蒙书,就这样一点点地导入。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盐就聊聊盐的成分,慢慢地现在榴小轩会自己去涉猎一些化学方面的书籍。
新习惯的建立永远比改变一个坏习惯容易。如果刚开始有机会建立,就建立好一个好习惯。我们做父母的也不用聚焦孩子的坏习惯,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多想办法建立好习惯。
孩子,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看似不经意的一本经典书在你的床边,其实妈妈是思考了很久…只愿在你小的时候,妈妈尽量帮助你培养起好习惯。路途很远,总有一天,妈妈会退出你的人生舞台,而你会长成你原本的样子,活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