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也是一名野战部队的军人。所以,对电影《八佰》中诠释的军人血性,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认为,军人应当在“中国脊梁”中占据相当重的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画像作出“四有”定义: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可见,血性是衡量革命军人的一条刚性标准。
《八佰》没有特定主角,所有坚守四行仓库的400多名战士都是“主角”。或者说,这部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它的主角叫“八佰”。正是这群具有血性的“八佰”群像,正是这群抱着必死信念的加强营,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军人影像。他们当中,有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有战场溃败下来的逃兵,有地方武装的保安人员,甚至还有未成年的娃娃兵。四行仓库既是中国抗战的缩影,也是军人血性的生动写照,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上演着一场宁死不屈的“大戏”。如果没有像“八佰”壮士一样的血性军人,中华民族何以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当然,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不能算作军人,更无任何血性可言。尽管恐惧是普通人面对战争最本能的反应,但我还是从内心深处鄙夷这类在国难面前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徒。
明知是死,依然义无反顾按照命令负隅抵抗日军,这是“八佰”群体的血性。“八十八师的弟兄们,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是驻守四行仓库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口中的血性。“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是郑恺饰演的陈树声在白衬衫上写下的血性,他是第一个绑着炸弹纵深跳入日军钢板阵中的战士。伴随着不同方言报出的籍贯和姓名,伴随着“娘,孩儿不孝了”的呐喊,一个又一个战士排队以人肉炸弹形式冲向日军,这是英雄的血性。没有人愿意牺牲,却有人不顾一切敢于牺牲,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性。诚如姚晨饰演的何香凝含泪所言,“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苏州河对岸是租界,住着达官贵人、明星教授、商场老板、青帮痞子等,他们好像漠不关心这场战斗。一边是抛头颅洒热血,一边是灯红酒绿,犹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般。有影视评论这样叙述,苏州河南岸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四行仓库战斗的看客。诚然,他们初始即是一群“观众”,但受“八佰”壮士感召,最终成为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的参与者。谢晋元率部站在四行仓库楼顶向民众敬礼,两岸军民齐声高喊“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从叙事角度来讲,不少观影者看到这段画面早已泪流满面。经历过近代百年屈辱历史的中国人,深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奋起抗争的中国人,明白慷慨赴国难的重要意义。于是,普通民众纷纷加入到战斗中,或捐款,或捐物。中华民族血性一直如此,面对亡我国家、灭我种族的敌人,定当竭尽全力拼了。
谢晋元对年龄最小的小湖北说:“你要好好活着,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国家好起来的样子。”其实,军人骨子里的血性很简单朴实。他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就是为了不让国家受欺凌、不让子孙后代受欺负、不让人民受苦难。抗日战争如此,解放战争如此,抗美援朝如此,自卫反击战更是如此,一代又一代军人浴血疆场;“九八抗洪”如此,汶川地震如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如此,一茬又一茬官兵冲锋在前。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使命。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军人血性。
毛主席给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碑文,“……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段振聋发聩的碑文熠熠生辉,昭示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映射出革命先辈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泱泱华夏有不计其数的血性军人,他们永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守护着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无论过去多少年,革命先辈们的血性永放光芒,必将激励着后世接续前行。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以军人的血性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看见什么,往往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更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不必纠结于“八佰”壮士的结局归宿,史实就摆在那里。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辈更应以“八佰”精神照亮前路,拿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军人”血性,努力奋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影片结尾,画面呈现出四行仓库纪念馆全貌,由近及远俯瞰繁华的上海。而这盛世,如革命先辈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