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3.5”学雷锋的日子,今天的公园,青年团员就开始了活动,在沿湖的东、西、北三面有三个“学雷锋”摆摊打卡点。
每周我都会去公园跑步,沿湖十公里目标,从家里到公园三圈差不多就完成任务,今天状态稍微差一点,配速比平常慢了半分钟,但还是坚持完成了目标。
阳光给力,公园里活力四射,热闹的氛围已经像浓浓的春意一样四处飞散。公园北角的露天茶社的区域越来越大了,今天仔细瞧了瞧,原来这里不光是喝茶,还有早点,露天坪后面就紧靠那个比较高端的早点铺,早餐和茶水一起供应了,难怪大早上就有顾客。
公园的常客一直都在,今天的不速之客非那些“学雷锋”的志愿者莫属。我不知道别的城市是不是也在开展这项活动,至少在我的城市,这是每年的保留节目。记得二十年前我在单位负责团委工作时,每年这天,团市委会给我们分派任务,在最热闹的市中心,摆上摊位,各个单位根据自己行业特色,为市民提供专业的义务志愿服务,二十年后的今天,形式和内容依旧,变化的只是流动的志愿者,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让服务人民的精神永远传扬下去,这个本质上是好的。
每次经过打卡点,我都会慢下脚步去观察打卡点状况,志愿者着专门的红色马甲,整整齐齐地坐在座位上,桌上简单摆了几盒纸巾和一些宣传页,别无他物。打卡点前面驻足停留的人不多,我也看不出这些志愿者们想为大家做些什么。在志愿者中有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女孩子,或许是这身衣服起作用了,一位坐着轮椅的老爷子滑到她面前,老爷子开始咨询起来,旁边的一位男生向老爷子递过去一张宣传单,远远的,我也看不清是什么内容,当然,我也没有想要了解的意愿。
说实话,我认为“学雷锋”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坚持,但只在这样特殊的纪念日里才做一次的活动,我并不太赞赏。让“学雷锋”成为一种日常才是值得我们去推崇的,而非一次性的展示。而且学雷锋究竟学什么?难道仅仅停留在为人民服务这一个点上吗?可能是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影响,在学雷锋的过程中,演变为一个主旨:做好事。好人好事当然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但仅仅只有这些吗?
百度的诠释是这样的,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的实质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它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爱憎分明的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钉子精神。
由此,雷锋精神是值得各界各层共同学习和传承的,并不应该只局限于青年团员这一层级,更不应只拘泥在好人好事这一个层面,它应该包含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
从政治立场上讲,它代表的是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基本素养,是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时刻铭记的雷锋精神。
从工作态度来看,值得每一个职场人去学去实践。雷锋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应该说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是政治上紧跟党的领导,工作中努力,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别人、勤俭节约的综合体现,并不是我们在官方学雷锋纪念日里所单一倡导的:“学雷锋,做好事”。这确实是一种误导,做好事,只是雷锋精神中的一小部分体现而已。
雷锋从9岁起就想入伍,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2载春秋,作为一个孤儿,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与关怀,他对党对人民的那份感恩是从内心自然焕发出来的,这份感恩让他在工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用一颗真心去无私奉献、无私回馈。
向榜样学习,哪怕只是学一个方面也算是一种传承,而如果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固定在某个日子里,这样的学习,它的作用和意义会有多大呢?学雷锋,不应如此!
让雷锋活在我们的日常里!
(2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