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窒息时刻?
朋友约你吃饭,全程三小时,两小时在骂老板偏心、同事使坏,最后总结 “我怎么这么命苦”。
同事找你吐槽,翻来覆去说 “客户故意刁难我”“这工作根本没法做”,你给了解决方案,他却摆摆手:“没用的,我试过,还是不行”。
他们总是把小事放大,把自己包装成 “全世界都对不起我” 的受害者。
但其实不一定是真的受了伤,而是陷入了 “受害者思维” 的怪圈:把自己当生活的被动接受者,把所有不顺推给外界,既不反思自己,也不愿主动改变。
受害者思维,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
没人天生就爱把自己放在 “委屈位”,这种思维的养成,藏着过往的痕迹,往往跟童年的 “情感忽视”有关。
比如小时候考了90分,父母却只盯着那10分,还说 “你看隔壁XX考了100”;比如家里有兄弟姐妹,自己永远是被忽略的那个,好吃的、好玩的都轮不到。
久而久之就会默认 “我不够好,所以不配被爱”,长大后面临一点挫折,就会立刻跳回 “我又被亏待了” 的熟悉剧本。
还有些人是因为过往遭受过情感创伤,比如被信任的人背叛过,被恋人无缝衔接过,这些没愈合的伤口,会变成一层厚厚的保护壳。
他们不敢再主动付出,也不敢相信别人,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先预设 “我要被伤害了”,然后提前摆出受害者姿态。
甚至有些环境也在 “鼓励” 这种受害者思维。
职场里,有人靠卖惨躲过加班;生活中,有人靠装可怜获得额外照顾。
当 “示弱” 能换来实际好处,就会有人主动选择当 “受害者”,把这当成一种生存策略。
和“受害者思维”相处很消耗能量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忍忍就好,听听抱怨没什么,但其实受害者思维就像一个 “负能量黑洞”,哪怕我们当下心情再好,也会被拉入情绪的漩涡里。
我之前有个朋友,每次一给我打电话就是吐槽她的婚姻不顺,让我这种本来就恐婚的人变得特别焦虑,总觉得 “反正都会出错,不如别开始”。
受害者思维的核心,是 “放弃主动权”:遇到问题,先抱怨,再等待,唯独不行动。
和这样的人待久了,我们会慢慢被同化。
你说想报班学新技能,他会说 “现在学这个没用,都是割韭菜”;你说想换工作,他会说 “现在行情不好,别折腾了”。
久而久之,你也会变得怕麻烦、怕失败,最后把 “算了” 挂在嘴边。
别试图 “拯救”,先学会 “保护自己”
遇到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很多人会下意识想 “帮他走出来”,但其实,你很难改变一个不想改变的人。
毕竟,“当受害者” 能让他不用承担责任,还能获得同情。
比起 “拯救”别人,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保护好自己的能量。
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才能带给他人力量。
适当地去保持距离,不用刻意疏远,但要减少不必要的接触,物理距离拉开了,负面情绪的影响也会变小。
我们得学会“课题分离”,明确与别人的边界,不要一直当那个 “情绪垃圾桶”。
不要轻易被别人影响,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中。
他的人生是他的选择,我们的人生,不该被他的消极绑架。
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适度共情别人,但不要轻易介入别人的因果,不要替别人扛人生。
生活里难免有委屈、有挫折,偶尔觉得 “自己好惨” 很正常,但一直把自己当受害者,只会困在原地。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是没受过伤,而是受伤后依然愿意主动抓住生活的主动权。
被老板批评了,就去改不足;被恋人辜负了,就重新找幸福;遇到困难了,就想办法解决。
抱怨并不解决问题,人生不是用来 “卖惨” 的,是用来 “闯关” 的。
我们可以善良,可以共情,但不必把别人的负面情绪扛在自己身上。
人生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偶尔也会陷入 “受害者情绪”,欢迎跟我聊聊你的经历。
❤️感谢遇见,喜欢的话帮忙点赞+关注我,会持续分享,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