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者永远正确,但是乐观者永远胜利,这个世界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生活总要面对生老病死,柴米油盐,那到底如何面对那些不如意?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一切呢?
昨天社群成员A跟我反映,他好像做不了生意了,说自己心不够黑。
原来A是与渠道商B发生退货争执了,我先简单说一下大概情况吧,A的产品订货数量越多价格越低,同时承诺给代理商包退。
但是有个前提,根据订货量来判定价格。举个例子,一次性定八万块钱的货,能给135 一盒,但是定两万块钱的货就是160元一盒。
听上去没啥问题,量越大,价越低嘛,但涉及退货,就有点复杂了,进货八万,135一盒,那就是接近600盒。
如果卖了200盒,退货400盒,那卖掉的200盒就无法按照135一盒的进货价结算,因为没有达到对应的进货量。
那就是80000(总订货款)-200X160(进货两万是160元一盒)=48000元,渠道商B算完发现,自己135进的货,咋就莫名其妙退成120一盒了呢。
本能反应自己中间亏了15元一盒,但实际上这部分看似“亏损”没达到订货量所以也拿不到对应订货价的返还。
我不清楚B到底是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还是不能,不过不重要了,进货合同第一条就写了这一点。
只不过没举例算得这么详细,或许B觉得自己被骗了,又或许是面对自己真实利益据理力争。
A与B是很好的朋友,从小玩到大,就因为这几万块钱,B天天说A坑他,套路他,所以B受不了这种言辞,觉得自己不够心黑。做不了生意。
这件事听完,我第一反应就是,人类所有烦恼都源于无法接受的现实。A让B觉得利益受到了损害,人家骂你是正常的,换到别人身上也一样。
08年我就开始卖手机,最开始非常实在,亲戚朋友买,有时候十块钱我都不加,但是过了半年,有些手机坏了要返厂维修,中间我就会赔运费。
最可气的是,总有人说我卖他们手机赚了多少钱,我内心既愤怒又委屈,总觉得被冤枉了,这些人怎么会这样。
随着做生意久了,我就想到一个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关系非常好的,手机直接送你,一分钱不要,几百块钱千把块钱的,还送得起。
送了对方就不会说你赚他钱了吧?
这也是份人情,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或许会带来更多反馈。至少不会让对方觉得我赚了他多少钱,在后背说我,对我内耗。
关系不好的,就正常卖,也不给他便宜。也就告诉他,我这房租员工都是钱,不赚钱就是赔钱,需要加个费用。
直截了当告诉你,我就正常价卖你,爱买不买。不买,我不内耗;买了,我赚钱。
哪怕你出去跟别人说我赚你钱了我也无所谓,因为确实赚钱了,没有被冤枉。
好了,我的解决方案说完了,其实人与人争的根本不是什么我拿你当朋友你却想赚我钱?
而是争得真实利益,一旦对方利益没得到满足,就会用各种方法找补,实在找补不了就会自我安慰,说你坑人,不值得交往。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是受害者思维,也正是这个原因,大部分人过得并不好,也没办法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也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为什么会有受害者思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好是坏?应该如何正视这种思维状态。
什么是受害者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当面对困境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把问题和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
觉得是别人害你。这种思维方式的持有者经常用“我不能”、“我受伤了”或“这不公平”来为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找借口。
就像上面提到的渠道商,认为自己被坑了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他不会考虑规则的意义,以及是否沟通出现误差,本能地就打上了自己被害的标签。
为什么会有受害者思维?
实事求是地讲,被害者思维是人类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自己被抑郁死,一个正常人,遇到问题,本能地会逃避,不想走出来。
因为当走出来的时候,所有的责任都是自己的,得背着,所以受害者比较舒服,受害者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责任都推给他人。
都是你们的不好,你没好好对待我,没把我培养好,这类的话对受害者是很受益的。但他要说这全是我的责任,我承担它,这是我的命运,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受害者思维是一种自我安慰与麻痹的心理状态,与事实本身关系并不大,毕竟让一个人承认自己不行,难度很大,一旦导致抑郁去自杀,那基因不就无法传承了嘛。
受害者思维都有哪些表征?
如果有人经常说下面这些话,那八成是受害者思维没错了。
这个客户的要求太变态了。
我的方案被否了。
如果没有跟你爸结婚,我过得比现在好多了。
当初要不是朋友叫我跳槽,我现在已经在原来公司享受分红后就自由了。
我为了孩子这么辛苦地工作,他怎么就不能懂点事儿,自觉学习?
我就是遇人不淑老碰到渣男,命不好。
上面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在我们既往的生活工作中上演了无数遍。
我们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遇到顺心的事情,喜欢找身边的人抱怨、诉苦,一遍又一遍地向别人诉说自己有多可怜、委屈和辛酸。
身边的人刚认识他们的时候,往往会格外同情他们,为身边的人出谋划策,教他们如何改变现状,他们又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般,觉得被迫害,然后再换另一个诉苦对象,继续从头开始。
关于受害者思维的一些思考
在我看来,没有人可以完全剥离受害者思维,就像抱怨,这是一种本能地释放宣泄自己情绪的方法,任何事都讲究一个度,就像小赌怡情一样。
受害者思维,一旦超过那个界限,就会阻碍进步,影响幸福。
受害者思维要求弱者的思维,典型的表现就是我没有错,都是你害了我,或者都是你对不起我。
这种思维刚开始有的时候特别爽,因为你会发现你还可以反过来指责别人的毛病。
但后来情况就不对了,以前觉得自己不行,至少还能做成一两件事,现在觉得自己行,反而一件办成。
以前做事虽然挫折多,但多多少少还能有些成长,现在自己再也没错了,但同时自己也成长了。
以前还是有几个不错的朋友,家人也跟那些挺亲近的,但现在一个朋友都没了,家人也跟自己越来越疏远。这就是陷入受害者思维后必然会带来的伤害。
因为撇开自己的责任,不断压抑,处处指责别人,导致了一个问题,久而久之,自己的成长就停滞了,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
受害者只会抱怨世界不公,几乎无法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可外部世界不会因为被埋怨而有更好改变。
结果就是受害者们身边的人为了避免被无故追究责任而避之不及,而受害者就一路自怨自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活陷入越来越糟糕的境地。
如何摆脱受害者思维呢?
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归因转化为内归因,从自身找到改善现状的方法。
1.认识并承认自己的被害者思维。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时,我们才能开始改变。
2.反思并问自己:“这种思维方式真的有助于我解决问题吗?”、“我真的想要这样的生活吗?”、“我真的想永远都是受害者吗?”
3.积极主动地对待生活。当面对困境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抱怨和指责。
4.培养自己的韧性和恢复力。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从中吸取教训,持续努力,不断前进。
总之,被害者思维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阻碍人类进步的隐形绊脚石。只有当我们摆脱这种思维束缚,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迈向成功。
如果我是A的渠道商,遇到这种问题,根据上面的4个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这么气愤,为什么一直抱怨?因为对方欺骗了我。我是不是陷入了被害者思维?
我现在心里想的,嘴里说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吗?除了让我内心痛快点,还有其他用处吗?
指责他人我能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吗?我愿意成为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个事解决起来应该怎么办?既然退货规则写到合同上了,我也没办法用法律手段维权,只能把货卖掉。
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实际损失吗?
并没有,因为我其他货也卖掉了,是赚钱的,只不过是赚得没有想的那么多,那对于这件事的反思是什么?
涉及利益的东西不懂就仔细询问,不要自己主观臆断,以免利益受到侵害,同时清楚明了地写到合同上,必要时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说在最后:
这篇文章内容有点长,不过没关系,在探究自我的路上这不值得一提,全篇文章可以记不住,但一定要记得下面这句话:
改变自己很容易,只要我想,改变他人很难,除非地球爆炸。
当理解了这句话,也就不再指责抱怨觉得自己受害了。
正应了那句话,找别人问题,对结果没有任何帮助,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被害者思维是人类无法进步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人身上找问题,永远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