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笔记
一、《行走欧洲三十六国》
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8月
作者:曹正文,江苏人,1950年代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教师,上海九三学社常委。
曹正文,笔名米舒,《新民晚报》高级编辑。1993年获首届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代表作为《古龙小说艺术谈》《珍藏的签名本》《米舒书话》《紫色的诱惑》《唐伯虎落第》《中国侠文化史》《我说风月无边》《我走过88个城市》《我读过的99本书》《米舒其人其书》《壶中书影》《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
二、慎思择言
来自:《自省之书》,[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著
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眉开眼笑;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该说的时候,要大胆、简洁、不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
不论同谁交谈,都要注意有的放矢,看看人家是否乐于接受。假如他在洗耳恭听,就说下去;否则,就要收住舌头。总之说出的话不要使人产生反感。
另外,要耐心地倾听让人讲话,不要急躁厌烦。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善说辞。听人说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三、留羊妙招
来自:《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 著
年轻人的结论是:拴住羊的不是那根细绳,而是对羊的关照和怜爱。
我想,精神激励的立足点还是对人的尊重。领导和老板要尊重每一个人——哪怕是最低层次的人的人格。许多人离开企业就是受不了领导或老板那种高人一等的霸气,老板不要把员工作为雇工,而要作为共同合作的伙伴。老板要意识地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参与的氛围,这也可以叫企业文化。
当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也难以完全分开。例如,送员工去培训,给他们深造的机会,给员工授权,让他们有更多业绩,给员工以公平竞争晋升的机会,等等。这些对员工既是精神激励,又有实际物质利益。
因此,人才外流的主要力量还是内部的推力。落后地区的领导和一些企业老板把人推出去了,你能怨谁?
四、形式主义问题
问题一:用“按规定办”塞责
问题二:考核指标不合理
问题三:事事过度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