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曾参,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他的事迹还上了《二十四孝》图。
曾参有一次锄地时,不小心误除了瓜苗,结果遭到了父亲的暴打。
父亲暴打他时,他不闪不躲,最后被打得晕死过去了。
但他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给父亲下跪:
“孩儿不孝,做错了事情,害得父亲生气。”
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给曾参讲述了一个故事:“舜的父亲瞽叟,受后母的挑唆,对舜一点都不好,动辄不是打就是骂。
你知道舜是怎么处理的吗?
父亲骂他时,他就听着,不跑。
父亲若要使用大棒打,他就跑。
舜孝顺父亲的方式是:
想要使唤我时,我会出现在身边。
但想要杀我时,我就让你找不到。
舜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尽孝呢?
因为如果他被打死了,那就没法尽孝了,没法尽孝就是最大的不孝。
而且,父亲打死了他,就会让父亲落下‘不仁’之名,置父亲于不义就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就是孝而不顺。
孝,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但“顺”却未必,
因为父母不一定都是对的,
所以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弃之。
都说,小小孩,老小孩。对老人的一味顺从,如同对小孩的宠爱溺爱一样,看似是孝顺是爱,其实是一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