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封面的“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妈妈情商课”,就被吸引了,果断借阅,用了两周的非工作时间看完,并把里面比较好的思想摘抄在笔记本上。育儿,需要妈妈的高情商,妈妈是孩子的榜样。
1
拿到书,第一天读了一章,就反思当天晚上给孩子筑台的事件。
第一件事:英语公开课,老师让学生举手参与游戏环节,他举手了,但老师没有喊他上去,很失望。我当时的处理是置之不理,让他一边生气。按书上的观点是,接纳他的情绪,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们很多父母,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希望孩子不要太情绪化,可是孩子他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他虽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一定会以其他方式代替来表达此刻的情绪。
第二件事,课堂结束后,他的情绪未得到疏解,内心里还是不开心的。跟同学玩玩具,同学不分享他,他很伤心的哭了,加之刚才的不开心一起发泄出来了。我的做法,带他离开那个不开心的地方,他不走,那我就走了,他被迫也走了。现在想想都心疼,大人有情绪时,会发脾气,可我却强迫压制他的情绪。没有去接纳他的所有情绪,只顾及自己方时的感受。
2
情绪如尘埃,如果没能随风飘走,而是沉淀下来,便说明这里有“台”,如果尘埃太厚,台会被淹没,这时候便只知道有情绪,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情绪了。
上周五领导给我们组安排了其它工作,这个工作一大部分属于另外一个部门的活,但是由于他们的操作性较差,让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内心里其实有个很强烈的声音说,我不能接,只要接了这一次,后续就是甩不掉的尾巴。从现场回来,心里很窝火。静下心里想,为什么这么大情绪?内心在说去年就有这种事情,到现在也没甩掉,这次又是,所以情绪才会如此火。情绪压抑太久了,以为没有了,其实还是存在的,如这次情绪比上次更大,反抗的更凶些。(虽然事情还是要做,但是我把流程规范后,任务下发,不再是停留在我们组)
孩子与大人一样,情绪压抑久了,会反弹的更凶。为什么说孩子到青春期后,不听大人的话,是因为前面的十几年,大人没有引导孩子疏解情绪,压抑久了反弹起来,大人觉得无法承受。如果我们平时多注意引导孩子并及时疏解情绪,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在青春期的反弹就会小很多。
为了让他的台少一些,现在他如果有情绪,会引导他说出来,并告诉他: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有情绪,是正常的。认可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方能理解和接纳生活。
孙瑞雪在《完整地成长》中表述过:对于儿童来讲,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受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度。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认知的层面。
孩子的成长需要浪费时间,要允许孩子有发呆的时间,容得他慢慢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成长是需要浪费时间的。慢就是快,当孩子亲历了把经验的碎片整合成认知的过程,他就会习得用极快的速度厘清不同人、事、物的状态,并以接纳的态度面对真实的世界。
3
育儿先育己,基本是所有育儿书籍通篇的观点。这本书更详细的论证的此观点:接纳自己,接纳父母,接纳身边人,接纳孩子。
接纳力修炼术: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作者提出从以上方法修炼接纳力,并给出自己实践中的详细例子,生动有依据,可实施行强,值得借鉴。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里学术语,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当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倾听和共情自己才能让我们恢复心力,超越自恋,转而倾听、共情孩子,并对孩子展现出我们的接纳。
练习说出孩子的感受
练习说出自己当下的感觉
练习回到小时候的某个场景中,说出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
留意记忆的碎片,如果有些想不太清楚的往事出现在脑海中,先去捕捉,写下来,再去感受,理解它要告诉你什么信息
平时总会有些人评价你,记录这些评价,在独处量叩问自己:这些评价是真的吗?听到这些评价的感受是什么?这些评价的反面,你是否也有?如果听到反面的评价,你会是什么感受?
划界限
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需要得体地退出。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欣赏地注视着孩子逐步地将他自己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这便是得体。
父母如果不主动退出孩子的领地,孩子很难把父母从自己的内在空间请出去。成熟的父母不是没有能力掌握孩子,而是能够主动约束自己,凭借接纳力,给孩子腾出一份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习得自己掌握自己。
搞明白自己的领地,即区分“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到”,如果答案是自己,则属于自己的领地
属于自己领地的,仔细考虑并制订计划,让自己的意识充满自己的领地
属于孩子领地的,要忍心不插手。如果父母有任何情绪、感受,都属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进行倾听、共情,在界限内折腾自己(拆台)
在孩子承担时,要给予孩子倾听和共情,支持孩子将他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
学会为孩子做主,保护孩子的领地边界
协助孩子认识并确定自己的领地边界
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时,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
欣赏地注视着孩子逐步将自己的意识充满他领地的空间
带孩子认识他更大的领地边界
立规则
划界面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充分拥有自己的领地,立规则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人在社会中的共同利益而约定事情该怎样做,或者什么事情不能做。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让孩子逐渐熟悉世间事物的关系和逻辑。
叩问自己内心。在育儿上,你心中的准绳是什么?你希望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
叩问自己为了兑现心中的准绳,你自己决定做些什么?
留意自己的语言对孩子行为的影响,留意自己的语言与真实的现实之间的差异,觉察自己的局限性。要求自己尽可能言行一致。觉察自己的所言所行是否符合心中的准绳。
在执行规则的实际行动中“拆台”。
我信息
我信息是一种表达方式,不伤害别人又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现状、想法、感受、需要。要夫妻关系中,常用“我信息”能够真正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夫妻关系。在育儿当中,常用“我信息”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
“我信息”传达的是妈妈当时的感受,指向妈妈;“你信息”是以孩子为指向的,无未能传递妈妈的感受。第一个信息容易被孩子解读成关于父母的事实陈述。第二个信息容易被孩子解读成对自己的评价。
在关系中,找到自己心中那份脆弱的感受,并向对方表达出来
首先需要区分是哪个我在说话:本我是“我想要”,自我是“我能要”,超我是“我应该要”。练习让自我在整合后以“我信息”表达自我意志
在关系中,灵活应用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肯定性我信息,面质性我信息维护自我的界限
聆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
4
接纳力同样适用于所有关系的相处,与父母和解,与原生家族和解。要和父母发展出人性化关系,需要靠我们自己。倾听、共情父母,能让我们主动看到父母的感受,理解父母的境遇;划界限、立规则能够让我们切断对父母的抱怨和指责,活好当下的自己;我信息则能够协助我们表达自己,让父母了解我们。
这本书的定位可以说是育儿书,也可以说是心理方面的书籍,它帮助你认识自己,认识孩子。先有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