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纳力是什么
接纳力是种胸怀。去接受、尊重、面对他人、自己、世界的一种能力。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状态,顺其自然,活在当下的感觉。
接纳力人人可以拥有和不断提升。让自己持续广大容量,胸怀越大,容量越大,你能容纳的自然越多,能包容的理解的,会更多。
养育小孩需要家长有强的接纳力,接受,尊重孩子的成长独特性和成长规律,我们要做更多是陪伴,是提供小孩成长所需要环境和条件,成长的主动权归还给孩子,我们是等待,静待花开。
父母可以通过柔,弱,虚去接纳孩子,培养孩子的接纳力和幸福力。
柔,不带情绪,不带评价,温柔而内心坚定的表达期待和要求。
弱,显示父母自己弱,让孩子表现更有力量,更强。接受父母自己弱,很多事我们确实无能为力。小孩成长我们只能陪伴,不能代替,也不适合过多的教导。只能相信小孩自己能做到,给孩子时间空间。
虚,孩子成长需要浪费时间,成长慢慢来,需要自由、时间、空间,让孩子内心感受体会、内化、整合、形成自己认知,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并以接纳的态度面对真实世界。
父母通过柔,弱,虚,很好接纳孩子,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力,自我感觉很好的个人幸福力,他人也很好的人际幸福力,大家都很好的群体幸福力。
反思过去经验,做到真的很难很难。首先,我们父母能真正接纳自己的,估计很少,自己没法接纳自己,也没办法接纳孩子。我们本身需要先提高接纳力,这个道路很漫长。
其次,父母培养重心不对。父母做的更多不是创造条件,而是直接要结果,还有各种评价和要求,想想这孩子貌似有点委屈。因为评价更简单,而是创造条件和资源其实也挺难的,人的本性是趋易避难。
再次,父母也不懂怎么具体操作。为人父母感觉确实挺难的,责任也很大。所以有时想想,自己不是完美父母,也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但是,我们有陷去焦虑中,难道就顺其自然吗?不作为?怎么作为?不用引导吗?这种焦虑情绪自然而然又传递给小孩。这“局”怎么破?
二、倾听
倾听孩子
唯有父母忍住不说,去倾听,孩子才有机会说,事情本来的样子才有机会呈现。忍住不说是腾出一个空间让孩子自由的去感知,让他认知的转化提取整合,然后顺畅地在流动中完整的实现。
倾听自己,觉察内心的需求。
倾听头脑中各种声音,可以记录下来,察觉头脑中各种声音的来源,探究内心的需求。
在人际关系中倾听。可以采有反躬自问的方法。第一步,问自己最瞧不上谁,写下我很讨厌×××,因为他…(自以为是的人。)
第二步,将刚才的句式反转。我就是……(自以为是)的人。
第三,举例证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在………时候是这样子的。
第四步,收礼物。观察自己。细细体会。
三,共情
1,共情孩子
不管怎么样?妈妈都爱你,都陪着你。
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允许说出感受,超越自恋转而倾听,共情孩子,并对孩子表现出我们的接纳。
例子,你撒了牛奶这件事做的不对,但并不代表你不好,好孩子也会犯错误,帮妈妈一起收拾好吗?
外在世界很多的不容易,孩子在经历着这种不如意,慢慢认识到外在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无论外界怎么样际遇,我都足够好。这就是建构孩子幸福力。而外在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这就在建构孩子的接纳力。
训练,练习说出孩子感受。
2,共情童年时候自己
在长大成长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伤痕,重要的是共情自己,爱好自己。
在整个育儿的过程中,常常会在现被育过程中某种记忆。我们有时自己会莫名其妙有些行为和情绪,比如说对孩子哭声特别不能容忍,看到孩子拖拉就是烦躁等等,我们又觉得这感觉很熟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就是我们曾经被对待过的,当时需求未曾被满足的,就是我们心中的“台”。所以说,育儿中这些脆片化记忆的表达,其实就是助力我们去觉知这“台”,去共情曾经的自己,去再现当时情景,去满足当时没被满足的需求,真实面对曾经过往,并理解自己生命的独特。这也许就是生命第二次机会的说法。再现和面对曾经“我”,有意识去纠正,去成长的。在这过程中,只为自己而做,不求认同,自然少了伪装和恐惧。
训练方法:
方法1,我看到我………,我感觉我………
例如:我看到我陪小孩睡觉需要很长时间,我感觉我很烦躁。
方法2,回到,体会小时候的某个场景,说出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想法,身体的反应,哪个部位最强烈,形容下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受是什么?
方法3,平时有人评价的,记录这些评价,在独处的时候问自己,这些评价是真的吗?得到这些评价的感受是什么?这些评价的反面,你是否也有,如果听到反面的评价你会觉得什么感受?
四,划界限
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需要得体的退出,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边陪伴和支持,欣赏的注视着孩子,逐步将他自己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这便是得体退出。
1,搞清楚自己关系版图中的领地
我们家就是我们领地,当好自己家的女人,营造自己温暖的家。在这个家,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领地。首先要明白自己的领地。并在自己领地当主人,我们的情绪、想法、心里其实都是自己的。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当自界限不清晰,失衡时,说明有“台”,可以对自己进行倾听,共情。在自己范围内折腾,拆台。拆自己的“台”的同时,尽量不给孩子筑“台”。
2,支持,保护孩子领地
孩子需要时间和空间找到自己节奏。我们主动约束自己,得体退出,自己凭借接纳力,给孩子腾出一个成长的空间,让孩子的意识慢慢的充满自己的领域,让他们习得自己掌握自己的能力。那在孩子长大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做到几点?
一是学会保护孩子的领地边界。
二是协助孩子认识并确认自己的领地边界。三是在孩子练习做自己的领地主人时,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
四是欣赏的注视着孩子,逐步将自己的意识充满领地的空间。
五是带领孩子认识他更大的领地边界。
五,立规则
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支持孩子,今后生活当中走得顺利。有规则才有自由。规则是,为了保证我们有共同利益的约定,有些事情该怎么做,或者有些事情不能做。那我们应该如何立规则呢?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什么样的人,然后从中提炼出自己内心认同的准则。准则无所谓的对错,不过会成为取舍的标准或者作为行为的导向,也因此形成了不同养育环境。
发现孩子不听话,会在家里没办法执行规则,最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家长越界了,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领地,孩子全力反抗,二是家长的言行不一,被孩子吃定了。
1,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我们要反问自己,找到自己心中的准绳,然后决定自己做些什么?
发挥身教的作用。而不是孩子做什么,如果决定孩子做什么,就会破坏孩子自身的生命力,所以我们重心是在自己做什么,关注自己。
2,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其他的养育人做什么
不管其他养育人做出什么,其实最重要是妈妈的淡定,妈妈对不同情境的接纳才能真正的支持孩子,不把冲突翻译为我自己不够好,才能让孩子有机会静下来,慢慢看清楚关系当中的互动,吸收关系中的挤压逐渐长成他自己。
3,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认识到学校的定位是为咱孩子健康成长服务的,对老师说的要求,我们忘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根本,这个是本末倒置的。
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蓄满孩子的爱之杯”。每天晚上都可以有愉快的亲子时光。
4,言行一致,孩子才愿意遵守规则。
稳定的规则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需要,规则越稳定,孩子越来越相信规则,越能独立于父母,敢为自己做主,并敢于面对外面的社会。
5,立规则中疗愈自己
我们如果不冒犯孩子内在生命生长的自然法则,父母严谨一致就可立即规则,可是呢,我们在立规则上为什么还会有情绪呢?心理上还有很多的想法呢?原来是妈妈心里有个“台”。
请记住,规则是中立的,有意地觉知执行过程当中的各种情绪感受,不但任何谴责批判的跟各种情绪感受相处,顺藤摸瓜找到台,遵循自己心中的准时,无论如何坚持采用新用模式实现拆台。
六,我信息
我信息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不评价别人、指责、命令别人,不伤害别人,又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现状、事实、想法、感受、影响、需要、请求。我句式表达,我看到_____,我感到____,是因为___。通过“我信息”找到自我,表达自我,维护自己领地。
跟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异曲同工。
这种方法是用来表达自我的,找到自我,表达自我,重塑自我,不评价和猜测,不指责别人。
“我信息”可以有助于经营夫妻关系营造一种亲密的和谐的关系,在育儿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
倾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
七,和父母和解
要和父母关系发展出人性化关系,需要靠我们自己。今天共情父母能让我们主动看到父母的感受,理解父母的境遇。我信息协助我们表达自己,让父母了解我们。坦诚沟通,鼓足勇气,尝试对父母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
接纳自己是接纳一切的源头,我足够好是看到别人足够好的基础。
我自己有不够好的“台”。事情做不好,就是人不好。
要先拆掉“自己不够好的台”
八,体验接纳的力量
接纳是种力量,如同大地对万物的接纳,能够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成长,当我们拥有接纳历史,并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足够好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孩子需要体验来构建自我,我们的接纳能让孩子安心。当我们接纳时,便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足够好,有容易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以接纳为本,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对自己说“是”。没有不犯错的父母,就是我们在努力在谨慎也是会犯错的,自责没有用,接纳反而让自己更快,想到积极的解决方案。
放下教育,以孩子为师,修炼自己,重塑自我。
如果你在抱怨孩子不听话,说明你应该练习倾听。
如果你抱怨孩子不体谅大人,说明你该练习共情了。
如果你抱怨孩子不主动完成作业,你练习划界限的。
如果你在抱怨孩子一天到晚去玩手机,说明你该练习立规则了。
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孩子给我们布置的作业。以孩子为师,背后会有份相信,相信孩子是来成就我们的,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那么这份相信我们更能心甘情愿的跟上孩子步伐。
育儿先育己,应该将焦点回归自身,让自己先成长。
自己先成长,那就先接纳吧,接纳来到你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一切的都发生,都是因为你值得。
第2次看完这本书,心里其实还是有很大的震撼,我怎么样最终我们要回归自己,自己可以决定做什么,找到自己的领地,爱自己,接纳自己。在育儿的过程中,懂得适当的和得体的退出,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给孩子创造机会和资源,划清界限,爱孩子,接纳孩子,培养孩子幸福力和接纳力。
只找到自己的,明确在育儿过程当中自己的角色,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多的空间,让孩子觉得自己足够好,试着去接纳孩子,让孩子有幸福力接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