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选自《山海经》,全文共35个字,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卫形象。下面就谈谈我对伍老师这节课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老师干脆利落导入新课,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图片是讲述的什么神话故事?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在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中,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神话故事,衔接自然紧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备课,将课后习题落到实处。
二、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阅读要求——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多音字“少、为”和易错字“约密弦音”,古今异义词语“少女”,老师采取形式各样的朗读,自由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学生能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老师引领学生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引导学生读文言文的时候注意“语断气连”,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教师让其他学生进行读后点评,增进学生阅读兴趣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熟读基础之上,伍老师又出示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等去标点竖式展开的的图片形式,引导学生明句读,熟读成诵,同时也向孩子们展示了中华文字源远流长的字源演变,激发学生对古文字的探索和兴趣。
三、拓展延伸,深化形象
这个故事言简意赅,直接叙写,故事内容没有任何情节的渲染以及情感的宣泄,故事的神奇还需要发挥想象,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才能有所收获。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常衔西山之木石”的“常”字,在学生理解“常”是“经常”的意思之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常”上展开想象,——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最后让学生自己加上一个更长的期限,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除了从时间维度进行拓展之外,还从各种恶劣天气进行了想象。“烈日当空,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电闪雷鸣”……,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以读悟情,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这是一只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卫鸟,探索故事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伍老师的探索不止于此,接着她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虚构的神话故事人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古今坚持不懈人物典范唐玄奘,雷锋等。升华人物形象,让学生受到人格的敬仰和熏陶,达到学习的深层目的。我认为这个层层递进的课外拓展,是本课一个极大的亮点。
建议
教师要重点教给学生文言文理解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复述故事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用借助插图,反复诵读和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课文。但是我认为应该更加落地一些。比如充分借助课本资源,可以引导孩子参照课本插图,观察东海波涛汹涌掀起巨浪,小小精卫对比之下更显弱小,形成这种视觉上巨大反差,引起学生的震撼。在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时,虽然我们要摒弃逐字逐句的串讲,但是可以关注一些文言虚词如“之、而、为、于”的使用方法,为日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划分节奏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划分,教师提供“脚手架”引导,让孩子们真正有效阅读,习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伍老师《精卫填海》教学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