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表明,自制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才,而自制力弱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平庸。然而,孩子由于年龄问题,普遍自制力弱。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呢?我认为,家长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 做好榜样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是台大型复印机,复制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要想要让孩子有自制力,家长自己得首先做好榜样,原件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的自制力弱,孩子的自制力也弱;父母的自强力强,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增强。比如,妈妈经常晚睡,孩子也会晚睡。 要想孩子早睡,妈妈首先改变晚睡的习惯。
二、严格要求,经常训练
孩子的好习惯,要靠家长的严格要求和经常训练来养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首先要定好规矩。在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让他明白做事的界限。如果家长在孩子未上学之前就定好规矩,等于是为他一生的自制力奠定了基础。
在孩童时代,家长常常使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他们。孩子要对自已做的事情负责,做的好,家长要表扬;做错了,家长要适当批评,给予一定的惩罚。当然,方法一定要积极,让他仍抱有希望。家长的态度要平和而坚定,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你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再试一次,看看你是不是已经做对了!”等到孩子慢慢适应了规矩,家长就应该适时放手了。
三、讲究激励的艺术
经过多次训练,孩子重复正确的行为,慢慢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继续保持下去。比如,家长要求幼儿把垃圾扔到桶里,如果他每次都能做到,就会形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家长在激励孩子时,要讲究一点儿语言艺术。比如,孩子当选为班长,孩子告诉这个喜讯时,家长只是说孩子棒,对他并无多大激励作用。如果在后面再加上一句:“当了班长,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这既包含着家长的期望,又给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效果会更佳。
四. 延迟满足
家长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等待。当孩子的某些要求不能立即满足,过了一段时间才实现。他就会明白: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就会有的,于是他就形成了等待的习惯。
比如,在超市里,孩子想要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家长并没有立即满足他,而是让他克服一些坏毛病。当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做了,家长再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
希望在家长的督促下,每个孩子都具有坚强的自制力。拥有自制力的孩子,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