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性境遇”指的是必然与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界定了我们作为人的生存的境遇,特别是那些威胁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境遇。
比如说,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经历痛苦,一定会和其他人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一定将会死去。雅斯贝尔斯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来描述边界性境遇,他说:“我们看不到边界性境遇背后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它们就像一堵墙,我们撞在上面,对它们无能为力……”
那面对这些边界性境遇,我们要怎么应对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闭目塞听的态度,假装没有看到它们,这就类似海德格尔说的此在的“沉沦状态”。另一种就是瞪大眼睛直视边界性境遇,把它们当作契机去转变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三重超越实现本真的生存,三重超越是什么意思?
第一重超越:我在边界性境遇中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或者“物品”,过着没有反思、现成给定的生活,而是真切地感受到“我这个独特的个体”的生存。
我们都知道,人是会死的。仅仅是知道这一点,或者是念叨着这句话,死亡还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事实,并没有构成我的边界性境遇。只有当某个亲人或者朋友的死给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痛苦,或者我对于自己的死亡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焦虑,不能再用遗忘和回避的态度面对的时候,死亡就变成了我的“边界性境遇”。
这样我就实现了第一重的超越,原本物化的存在,变成了个体的生存。雅斯贝尔斯甚至不无夸张地说:“生存只能形成于对死亡的战栗之中”!
在这之后,边界性境遇可以给我们带来第二重超越,让我们从认识上把握这些边界,把它们看作人生的各种非此即彼的可能性。当我在死亡的战栗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存,我就开始掂量死亡给我保留了哪些可能性,哪些才是对我的生存真正重要的东西,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头脑中排除掉金钱、地位、荣誉这些身外之物,而保留生命最重要的可能性。这时就有了第二重超越,边界性的体验敞开了生存真正的可能性。
这第二重超越还只是在认知上的。再下一步,第三重的超越,就是基于之前的感受和认识,从自由出发,做出实际的行动来明确自己的生存。这样就从可能性的生存超越到了现实性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