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9.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范文】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周年。国内国外都有连篇累牍赞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文章。但所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赞美成就的同时,我们其实更应看到“入世”带来的阵痛和挑战。在城市,国际竞争造成一些产业破产加剧;在农村, “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成为没有任何保障的“无产者”。而随着中国“入世”五年过渡期的结束,更大规模的开放势在必然,冲击将更为强烈。(选自2006年12月11日广州日报文章《以“安全网”破解中国入世阵痛》)
【典故出处】
语出唐朝吴兢《贞观政要·直谏》:“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对那些可能发生的事情,事先做好防备,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典故解读】
《贞观政要》为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贞观,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政要,即为政之要。全书通过君臣问对、大臣谏诤和诏答奏表,直观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政治风貌,总结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得失,对后世治国施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中引用的典故,是魏征进谏唐太宗时说的一番话,劝诫太宗要有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哪有因为洪水没有泛滥就想自己毁掉堤岸的道理呢?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这句典故常用于治国理政,告诫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时刻坚守底线思维,对问题和风险保持充分的警惕,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范文赏析】
广州日报这篇文章写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周年之际,在国内国外一片赞美声中,却看到了“入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和挑战,文中引用典故“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强调政府不仅仅只考虑大多数人,更要照顾到少数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困难群体,为他们构建一个安全网,这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10.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范文】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衡量一种制度到底优越不优越,关键要从它在国家危急关头的现实表现来考察,从它的治理效果来评判。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进行了一场部署周密的应急大作战、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团结互助的全民大动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的强大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资源调配力,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地认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魄力。(选自2020年7月15日人民网文章《解码“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典故出处】
语出战国时期商鞅《商君书·壹言第八》,“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凡是要建立国家政权的,对于规章制度不能不明确。
【典故解读】
《商君书》也称《商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世的著作汇编,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商君书》提出了“强国弱民”的理念,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弱民”,把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对立起来,体现了“君民对立”的思想。
《壹言》篇是全书的核心,探讨了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提出了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需要搞定的几件要事,即规章制度要明确、政策法令要清明、政务处理要慎重、国家基业要集中。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这句典故常用来强调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稳则国家稳。
【范文赏析】
人民网这篇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范文中引用“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这句典故,就是从制度的优越性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并进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通达“中国之治”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