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3.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范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事实证明,“低调”的调研才能更好地摸准实情、提好对策,用心用情为民解难题,真正变“指导”为“服务”,变“部署”为“取经”,从本质上为调查研究“正本清源”,推动调查研究“从实里来到实里去”,让调研真正成为高效推进工作的“传家宝”。(选自2020年9月24日吉林日报文章《调研“低调”成果方能“高调”》)
【典故出处】
语出汉代王充《论衡·书解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典故的意思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身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身在民间。
【典故解读】
《书解篇》的主要内容,是替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进行辦护,这句典故的后一句“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是,知道经书错误的人在诸子。但是,流传后世并警醒为政者的,却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两句。
这句典故告诉当政者,评价政策优劣得失的不是制定政策的当局统治者,而是政策的施行对象,也就是民间百姓。
房子漏不漏,盖房子的人说了不算,只有住在屋内的人说了才算;同样,政策的施行效果好不好,政策制定者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老百姓才有最清晰最直观的感受。
【场景应用】
这句典故多用于为政者,呼吁为政者不要总是居庙堂之高,不察民间之苦,让施政脱离实际,有失偏颇。但是,这句典故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不无现实意义,它告诫我们,无论是官场为政、职场做事、还是为学求学,都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感觉为依据,而是要重视行动对象的真实反馈和效果,重视民众的声音、了解大众的需求、调动百姓的参与。
【范文赏析】
范文中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个典故,意在说明调查研究唯有走“低调”路线,沉得下心、弯得下身、低得下头,我们才能走近群众、贴近群众、知悉民情,了解群众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只有这样,才能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推进工作的“传家宝”。
04.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范文】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党员干部并不一味追求有重大影响的、有轰动效应的、能够引起上级重视的事情,而是从群众身边“柴米油盐”这样的小事做起。“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渔樵”,对群众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从人民群众需求入手,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搭建起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选自2021年6月3日解放军报《“办实事”从小处做起》)
【典故出处】
语出明代谢榛《送樊侍御之金陵》:“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渔樵是指捕鱼和砍柴的人,这里泛指普通百姓。这句典故的意思是,自古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有哪一个不顾念着下层的老百姓呢?
【典故解读】
谢榛的一生大部分生活于正德、嘉清年间,这一段时间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作为明代布衣诗人,谢榛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忧虑。《送樊侍御之金陵》这首诗虽为送别诗,但一洗寂寞悲伤之态,以“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反问句作结,表达出朋友忧国忧民的心境,以及为下层老百姓代言发声的勇气,也流露了诗人深深的赞许,以及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对民生疾苦的感同身受。
【场景应用】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这句典故所阐释的内涵,与新时期倡导的“以民为本”理念殊途同归。心系民生之志已经流传千年,变化的只是每个时代的不同表述,不变的始终是执政的本质和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情系人民始终是我们恪守的政治品格。
【范文赏析】
范文引用这句典故,用于评价“我为群众办实事”这项活动的实效,虽然是群众的小事,但是,一桩桩小事体现的却是群众的利益,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好群众的实事、难事和急事,我们才能凝聚起群众的力量,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