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能力中基础之基础包括两点:制作原型、编写交互说明文档。对于后者,许多人会认为“内容”是它最重要的一点。然而,若从项目整体来看,交互说明的信息传达效率同样重要。
交互设计师的实际工作中,常有人抱怨“开发人员不看文档”、“开发物与需求有偏差”、“开发完了,设计师要根据开发结果调整交互逻辑”,等等。我们会下意识的去责怪”开发不看文档呀“、”不仔细呀“、”太自我呀“……喂,等等,好像哪里不对?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模式是从what出发,遇事常常先思考是什么。这里让我们用一点点黄金思维圈的方法,不妨先想想“他们为什么不看文档?”(请不要说这是“人的问题”,那无益于改善现状)。人天然怕麻烦,据此我们可以简单推理,不看文档=不喜欢看≈文档不容易看。请重新拿出自己写的旧文档,是否又臭又长?是否乱用名词?是否自己写的很爽,但没管阅读者的死活?似乎是有那么一点吧?那么如何改善呢?你也许有那么一点思路,但并不确定是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快速让你“感同身受”,找到快速提升交互说明文档写作能力的方法,我们在本周三晚“交互夜读社”中,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引导沙龙“文字体验博物馆”。
一、什么是“文字体验博物馆”
“文字体验博物馆”,我称之为是一场“引导式沙龙”。主要形式为现场展出交互设计师的说明文档,由流程专家和其他设计师以投票方式表达喜恶和开放式评价。整个过程,文档的作者均为“隐身状态”——没人知道作者是谁。身在现场的作者,将会直接听到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流程专家(他们是工作中文档的实际阅读者)。这一过程将会帮助交互设计师听到最为客观的反馈,并因为参与评价其他文档,而找到一些更好的、提升文档阅读效率、提升内容准确性的写作诀窍。
“文字体验博物馆”,它属4399UED交互专业组原创。其中具体流程和工具受启发于《设计冲刺》中快速投票方法,同时也借鉴了一些引导技术和教练方法。接下来一起回顾沙龙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向大家介绍它的具体玩法。
二、“文字体验博物馆”之旅
我们提前数天向所有交互设计师发布了一条任务,每个人提交一份A4纸能放得下的交互说明文档。在活动当天将它们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供大家阅读。
1、前期准备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征集作品(交互说明文档)、邀请流程专家、准备道具和现场布置。
步骤 | 内容 | 说明 | 注意事项 |
---|---|---|---|
1 | 征集作品 | a.这份交互说明必须能全部写在A4纸中; b.说明的内容是相对完整的逻辑; c.不能署名,文档中不能有明显的项目信息。 |
为保证最显示效果,文档中文字的大需要确认 |
2 | 邀请专家 | a.邀请工作中实际阅读交互说明的同事; b.参与人员还要包括所有作者(交互设计师) |
|
3 | 准备工具 | a.小圆点贴纸:三种颜色(红、绿、黄),用于表达喜恶; b.便利贴:用于表达疑惑的内容; |
红色(不喜欢),绿色(喜欢)、黄色(最终投票) |
糟糕的是,我们并没有在文具商店买到纯色的小圆点贴纸,最终不得不用普通的贴纸代替,在后面的图片将会看到它们。在活动当天,我们需要提交将这些印有文档的作品贴在墙壁上,每个作品之间要留半米的距离,防止阅读者挤在一起。有趣的是,在那天晚上,恰好所有会议室都预订满了。我们不得不将场地转移至工作区一角。受场地限制,作品只能被贴在玻璃上、灯罩上、挂在绿植上,粘在装饰物上,不一而足,虽然看起来略显诡异,但整体效果却出奇的有趣。
2、阅读作品
沙龙正式开始,所有人聚集在活动区(就是上面那张图),每个人得到了2倍于作品数量的红、绿贴红。在接下来的25分钟内,大家自由浏览每幅作品,可将红绿贴纸分别贴在喜欢、不喜欢的内容上。每个作品可以贴多个,贴纸用完可以再领。所有人被要求不能交流,作者也不能通过任何方式暴露自己。如果在流程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将内容写在便利贴中,并贴在对应作品下(基于时间考虑,我们未进行了这一部分)。
每个作品中红绿色贴纸数量,直接反应大家的客观感受。这种投票方式简单而节省时间,对作者也是非常直接的刺激。大家分别站在狭小空间内不同的作品前,这场无声的“幽灵游行”酷似一场行为艺术。
3、评价作品
上一环节结束后,主持人引导所有人评价每一幅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起讨论了每个作品的优劣和疑惑的内容,当前讨论作品的作者不得讲话和自我暴露。
此时,我们邀请的“流程专家”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实际工作中交互说明的主要阅读者,他们的意见和感受非常客观的反应在每个作品中。每一句批评和不满,都犹如当头棒喝,直接刺激着隐藏在人群中的每一位作者,它所带来的感受,让我们直接认识到问题之所在。
4、投票
完成了一轮集体评价。每个人对各个作品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每个人得到3张黄色贴纸,流程专家得到5张,所有人现场为最喜欢的3个作品投票。最终按票数选中前三。我们为三名作者准备了奖品。这一环节应算是附加的内容,仅仅是因为家中有一些从国外带回来的小礼品,想送给大家。
5、总结
知识在现场直接沉淀,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最后5〜10分钟,所有人在纸上写下了感受最深的内容和交互说明写作方法。这一过程是静思和回顾的过程,也是发散之后的收敛过程。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 对于较大、较复杂的功能,可以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进行说明;
- 多状态功能可以直接在文档中结合图示进行说明,减少由原型标注到文档对应的寻找成本;
- 善用短句、分点、分段、标号,视觉整洁美观,提升文档的易读性;
- 增强图示与说明文档对应的相关性,在原型图上的标注应尽量准确。
三、写在最后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要费心思提升文档写作能力,能把内容写清楚是就可以了吧?与其说关注交互文档的写作方法,不如说更在意信息的传达效率。起初,它源于我们对交互设计师的理解——要想让设计体验好,必须让自己体验好,说明文档也是产品,它的用户就是下游同事。但渐渐的,我们发现文档其实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核心信息,它贯穿于研发周期始终。文档在传达信息是否能快速高效,直接影响项目的沟通效率、其他同事投入在理解文档上的成本,而这恰被大多数人忽略。我们愿意尝试并从项目角度优化它,以期望在设计环节中帮助降低研发过程中的隐性成本。这一细微处,也体现着一个交互设计师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