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不仅是市民群众日常居住生活的场所,而且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后一公里”。
而在社区治理中,不同程度面临着突发情况多、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困境,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对此,有的地区探索建立了“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不仅解决了人手不足等难题,有效服务群众,还增强了组织凝聚力,融洽了邻里关系。实践证明,社区“吹哨”要想“吹”得好,关键要在“准、响、久”上下功夫。
“吹哨”要准,确保“供需”精准对接。社区居民群众的诉求各不相同,能不能把群众的意见、疑难事摸清楚,并通过“吹哨”,精准将群众的“需”派送给熟悉情况、合适的人,关乎服务质量。不论是让在职党员回所在社区报到,发挥他们“对社区情况更熟悉”的优势,还是开发“吹哨报到”微信小程序进行“下单”“接单”,都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员不足的矛盾,增大了服务能力“供”的基数,有力推进了“供需”的精准衔接。今后,要进一步丰富手段、方式,深入了解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推进基层治理向对接、解决群众需求深化,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吹哨”要响,确保服务掷地有声。对于群众的呼声、期盼,能否迅速响应,给出掷地有声的服务,体现的是担当和能力。看到老人、社区的求助,医生立即“接单”,第一时间赶赴老人家中,为摔伤小孩开展专业检查,给出专业检查结果,让老人放心、安心;面对小区长期面临的管理难题,在职党员代表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与社区干部一道挨户上门走访、收集意见,带头帮忙搞卫生,推动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生动实践。做到“吹哨”响,就是要敢于直面问题,面对群众呼声,不推卸、不懈怠,想在前、干在前,努力提高基层治理实效。
“吹哨”要久,确保成果常态长效。“吹哨报到”为群众服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吹哨”要久,就是要聚焦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难题,聚焦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吹哨”成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比如,可把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情况作为党员评先评优、培养考察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同时对单位、个人建立考核激励、督查落实等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再如,可定期组织开展工作复盘,不断优化各类问题的处置流程,达到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目的,促进“吹哨报到”常态长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采取多种措施、凝聚各方力量,在“准、响、久”上下功夫,推进社区“吹哨”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