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是中国公认的收藏大家,曾在百家讲台开讲《马未都说收藏》而大红。在谈起关于自信这件事儿,马未都曾说过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段经历:
我应邀参加央视制作的一起清明特别节目,当天到达会场已经略晚,正和熟识的人打招呼聊天,编导突然闯进贵宾厅,将聚集一起的代表们领进清华礼堂。刚一坐定,编导在身后捅我:马老师,您第一个上。这真出乎意料,之前没有任何人通知我要第一个上台,本来我打定主意先听听前几位怎么说,说的什么内容,再调整我演讲的内容,这下可好,准备工作还未做好就要急匆匆上台,原本沉着的心情立刻就慌了。我正想着,身体就被编导拉到了后台,刚一上后台,主持人的开场白都已经结束。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上,站在台上才发现1000多人的清华礼堂是座无虚席,心里正想着和台下说相声的那位使个眼色,沟通沟通,没成想,两大束明晃晃的探照灯直直的瞄准我,登时,双眼一片亮白,根本看不清楚台下。真是没有退路了,只得先镇定自己,强迫自己调整心情,快速的进入演讲状态,平复下来就开始说,约摸了15分钟演讲结束,只听见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
马未都说人要自信,但是自信从何而来?
首先是从知识的拥有而来。其实我们生活中多得是夸夸其谈的人,这些人平时看上去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鸡毛蒜皮,但是一旦身处陌生的环境,换了一群陌生的听众,往往就不知所措,四下茫然。说到底,是内心没底,没有足够强大的知识体系作支撑,走出去之后遇到稍微精深的内容就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了。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不间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让知识的种子慢慢的发芽,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加以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因为有了知识而有底气从而有了自信,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功打赵国,赵国的平原君急忙派人去楚国求救,并要挑选二十名随员,到最后还缺一名,这时一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说:“算我一个吧!”连其它的十九个人也讥笑他不自量力,最后毛遂坚持说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助平原君一臂之力,果不其然,在到达楚国之后,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厉害,楚王终于同意派兵去就赵国。这是历史上典型的“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事例。
平原君曾怀疑毛遂的能力,认为他已经投入自己麾下三年却从未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是毛遂恰恰是经过这三年积累与准备,在对天下形势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之后,了如指掌,确定自己一定可以帮平原君赢得楚国支持才站出来,这个事情最直接反映出胸有成竹的自信来源于多年的深思熟虑。
但是在做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之后,自信就会油然而生吗?也不行,还要勇于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
在公众场合下面表达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却是一件可以不断强化的事情,通过加强训练,可以做到不怯场,不恐慌,敢于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从而的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
马未都回忆自己平生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说话,还只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只记得站在台上小腿发紧,浑身发冷,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当年的窘迫。因为在面对公众演讲的这并不是一件天赋的才能,古今中外能够从公众面前侃侃而谈的大多都是靠着不断的刻意练习才取得成功。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曾经被评委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连5元美元纸币的正面就是他的头像,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留下最夺目最璀璨的财富就是他在不同场合下就各种问题所发表的演说。但是就这样的伟大的人,在第一次面对公众的时候,嗓子眼里面也好像有个棉花一样被堵住了,根本张不开口,也不知道如何讲下去。据说林肯为了克服演讲的恐惧,曾经面对树林,树桩,还有成行的的玉米进行演讲,假象自己面对的是成片的人群,最后又参加了无数的演讲和辩论,成为靠着演讲走上神坛的美国总统。
对着公众演讲这件事情本就是一件去说服别人,传递信息,征服思想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能力几乎都是后天习得。好比骑自行车,一开始难免都要摔跤,但是随着骑车的次数增多,多摔几次,技巧也在不断地增加。
我想起自己在当大学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站在台上不需要稿子就能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的同学,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好自信,好出色。但是轮到自己上台就脸红结巴,说不出话。一直到大二开始,我开始勇敢地站在讲台上表达我自己,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学生会的演讲比赛,只要能上台,我就强迫自己面对众人。时间一长,系里再有类似的活动都会点名让我参加。渐渐地连稿子都不用提前准备了,我可以站在台上张嘴就来,我也成了别人眼里那个自信的人。
自信的确不是人人都有,但是自信是可以修炼的,自信也许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但是它却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好!